孔子以畢生之力守護「禮」,
在他傳下的「儒家」這塊招牌底下,
卻存在著許多門派,各自詮釋孔老師。
戰國末年,動盪時代即將結束,
百家爭鳴的盛況已走向法家一統的局面,
荀子身處這般情勢之下,
合理的選擇,就是重新思考禮與法的關係。
孟子堅持「法」的層次低於「禮」,只是不得已的輔助手段;
荀子認為「禮」與「法」沒有明顯的區隔,只是程度上的問題。
孟子相信人性本善,只要盡力發揚本心,就能達成好禮的理想社會;
荀子主張人性原本渾渾噩噩,不學則無從明瞭聖人制禮以規訓人心的用意。
荀子淡化了儒家與法家的界線,因而不受後世儒者推崇。
事實上,相較於講求個人內省功夫的孟子來說,更關注於如何合理安排
整體社會秩序的荀子,才是兩千年來儒學實踐的主流。
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以平易的文字、扎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制,直接從原典之中汲取千年智慧。
透過「歷史式讀法」和「文學式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千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
‧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 台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作者簡介:
楊照,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出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
{{ isMor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HideText')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Show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