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所描述者,乃是西安事變的主角,也就是被偶像化的張學良將軍。在這本人物評傳裏,所要強調的是如下的主題——
● 權力與聲名,到頭都是一場空。
● 環繞於主角四周的政治之殘酷。
● 民主政治的可貴。
張學良乃是軍閥張作霖(中國舊東三省的支配者)的長子,老早就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後繼者。張學良受過西洋式的教育,在教養、思想、個性以及人生觀各方面,都比較合乎近代性與合理性,跟出身鬍匪的父親迥然不同。
那時,中國在列強,尤其是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下,處於朝不保夕的狀況。這位滿腔燃燒著民族主義的年輕將軍被推舉為新希望之星,受到人民的愛戴。
一九二八年,一向被認為親日派的父親張作霖,因火車爆炸事件,死於日本關東軍將官之手。其後,張學良便成了背負使命的人,而人們也更加擁戴他了。
對於擁有東北地區、東北軍,以及深得民眾人緣的張學良,就連蔣介石也不得不對他刮目相看。正因如此,擔任全中國陸海空軍副司令官要職的張學良,在東北事變以前的中國能確保甚大的影響力,而且深得青年學生及知識分子的信賴。
在那個時期,中國政府一心一意想撲滅共產黨。是故,比起無法抵抗日軍侵略的蔣介石,對民族解放表示理解的年輕領袖張學良,看起來更為可靠,更為正義凜然。
東北事變爆發,繼而日軍佔領東北,傀儡政權成立……等等,張學良在不戰之下被趕出故鄉,東北軍在關內過起流亡的日子。不過,對於東北淪陷這件事,關內的中國人並沒有過度追究張學良的責任。中國人如此解釋這並非由於張學良的不中用,而是他服從蔣介石委員長「不能抵抗日軍」的命令所致。張學良將軍滿腔燃燒著抗日的意識,隨時都決意為中國而戰鬥。過錯應歸於壓制他抗戰意識的蔣介石……
這是當時大多數人民普遍的認識。正因如此,張學良的人緣依然不衰。
隨著一九三六年12月25日西安事變的結束,張學良將軍也從歷史舞台消失。翌日,隨著蔣介石之後,剛來到南京的張學良被捕,以背叛之罪接受軍事審判,終被監禁。
一九三六年年末,因為張學良發動了西安事變,招惹了蔣介石的憤怒,以致遭到監禁。縱然在蔣介石死了以後,事實上已經被釋放,但是,他已經實際被幽禁了38年之久,實在是悲慘至極。
西安事變的另一個主角——楊虎城將軍,則於一九三七年被逮捕,而於一九四九年被處死。對於同樣是武人的張學良來說,與其在80歲後仍被監禁,或許立即被處死,會是比較愉快的事吧?
以中國來說,一個曾經在權力頂點的人物,被當成一個囚犯招惹笑話,乃是比死刑更為殘酷的刑罰。
張學良被國民黨幽禁了半世紀,他的弟弟張學思卻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犧牲者,死於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由此看來,張家人或許會以「別插手政治」為家訓,告誡後代子孫吧!
作者簡介:
松本一男,台灣出生,東京長大,多年來從事研究中國文化和語言以來,就不斷發表中日兩國人民民族性相關的著作,是專門研究中國的專家。
{{ isMor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HideText')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Show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