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動蕩不安的三十年代、也是粵劇最興盛之時說起,通過豐富的圖文和精巧的編排,與讀者一同細品那流光飛舞的歲月。書中許多圖片和手稿,還是首次公開的。
粵劇自1920年代開始,由官話改為廣州白話。1930年代,紅船班漸漸消失,而省港班隨之興起。與此同時,粵劇行當演變為「六柱制」,編劇、粵曲亦相應發展。1950年代後,名伶首本戲寶相繼湧現,名班屢出,粵劇發展到興盛輝煌的階段。
本書就從這一段歷史講起,涵蓋抗戰前、淪陷時和抗戰後三個階段,輔以豐富的報章資料和劇照影像,對各時期的名伶、名劇、重要事件都做了鋪陳,名伶如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陳錦棠、新馬師曾、任劍輝、芳艷芬、白雪仙、紅線女、何非凡等,名劇如《王昭君》《洪承疇千古恨》《鍾無艷》《關麗珍問吊》《銅雀春深鎖二喬》《夢裡西施》《香花山賀壽》等,事件如“薛馬爭雄”、粵劇改良、新型戲院落成、粵劇義演救亡、避難澳門、名伶大匯演等。
「難記興亡事,花月總留痕。」本書資料翔實,許多圖片還是第一次公開,希望以此呈現粵劇藝人在動盪不安的時代如何勇敢挑戰命運、竭盡全力保存自己的藝術生命,也可作為一部粵劇發展史,幫助普羅大眾走近粵劇,做好文化保育。
岳清先生是粵劇研究專家,更是有心人,對香港粵劇的深情「回眸」,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筆下所記以至情之所鍾,都從來沒有離開過香港粵劇所經歷的「烽火歲月」。
岳清先生盡全力在多種瀕近散佚的舊報書刊雜誌中披沙揀金,一冊殘舊劇刊、一段陳年剪報,都是拼砌香港粵劇歷史的珍貴零片,都值得重視。更難得的是,他能把香港粵劇歷史置於粵港澳拼合而成的文藝版塊上一併思考、一併處理,是以「回眸」所見,更見完整合理,也更見立體。
——朱少璋
作者簡介:
岳清,粵劇愛好者及研究者。1980-1990年代,於名伶梁漢威的漢風粵劇學院習唱粵曲。2008-2009年,修讀香港八和粵劇學院、香港大學粵劇研究及推廣計劃合辦的「粵劇編劇班」課程。曾為《粵劇曲藝月刊》《戲曲之旅》等雜誌撰寫專欄文章。已出版:《萬紫千紅李麗華》(2015)、《光影尋源解構1948-1969香港電影的繆斯》(2009)、《新艷陽傳奇》(2008)、《粵劇文武生梁漢威》(2007)、《錦繡梨園》(2005)、《烽火梨園》(2005)等。
{{ isMor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HideText')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Show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