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item.activityName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BuyBut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至書引義是王夫之(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年)發揮他的哲學、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王夫之引申古文尚書之義,「借題發揮」他自己的意見。全書分六卷,一、二卷論虞夏書,三卷論商書,四、五、六卷論周書。共計四十九篇,每篇各有它的中心論點,篇與篇之間,並無有機的聯擊。


王夫之自己沒有提到本書的寫作年代。但是他在讀四書大全說中會多次提到「其義詳尚書引義」,或「詳見愚所著周易外傳」。可見本書和稠密易外傳作於讀四書大全說之前。王夫之建立他的哲學體系是從易經研究入手的,周易外傳文是他最早的哲學著作,則引義又當作於外傳之後。外傳於一六五五年開始寫作,讀四書大全說成於一六六五年,因此,引義之作,初步推論,當在一六五五年到一六六五年之間。不過,由於本書每篇都可獨立,在他生前也沒有刊行,對於原稿隨時有修訂、增補的可能。如卷五多方篇第二論,據劉毓松跋指出,「殷之頑民」系影射吳三桂。吳三桂反清在一六七三年,而船山拒絕替吳氏作權進表在一六七八年。如果劉毓松的推斷是對的,則在一六六五年以後,王夫之對本書還有所增補。


尚書引義的內容,首先是王夫之對於明代政治的批判。例如堯典第二篇,既論命相的重要,又在周官篇發揮文王不置相的流弊,是譏剌明代自朱元璋不設丞相,數傳之後,大權旁移,因而亡國。舜典第二篇指陳叢刊峻法之非,第四篇痛斥恢復肉刑之害,雖刑篇文詳論五刑五罰之慘,是賅剌明代過於重用刑罰,摧殘民命。其他可舉事例尚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劉松跋中也都舉了些例子,可供參閱。書中發揮哲學思想的部分,集中於攻擊老、庄、陸、王之學和佛家的惟心惟識之論。王夫之的唯物主義體系,在周易外傳確立了基礎,在本書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目錄

點校說明

卷一

堯典一

堯典二

舜典一

舜典二

舜典三

舜典四

大禹謨一

大禹謨二

皋隋謨

益稷

卷二

禹貢

甘誓

胤征

卷三

仲虺之詁

湯諳

太甲一

太甲二

咸有一德

說命上

說命中一

詫命中二

高宗肜日

微子

卷四

泰誓上

泰譬中

┅┅

卷五

卷六

附錄

收回

 

{{ isMor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HideText')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Show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AuthorBookList_titleText') }}

{{ _getLangText('m_asideSeriesBookListButMoreText') }}>

{{ _getLangText('m_asideBuyList_title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