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item.activityName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BuyBut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學賈吟》乃陳季同僅存的詩集手稿,記錄了詩人湘黔之行的所見所聞,重在描述當時中國社會歷史與文化生活的場景,體現「詩以傳史」、「詩以證史」的精神。收錄詩作共354首,其詩作以近體詩為主,文字深沉暢達、樸實感人,憂國之切,憂民之深,思親之情溢於言表,充份表現了詩人的情感與懷抱。


沈岩的校注,不僅為《 學賈吟》提供了詩作的注釋,也對詩中涉及的山川地理、名人古跡、生活民俗及礦業調查等內容作了解說。有益讀者熟悉典故、了解人文史地,豐富知識。沈注創造了詩詞注釋的新方法,對後作者和後學者都有啟迪及示範的作用。而詩人現存史料不多,詩集則提供了珍貴的線索與史實。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陳季同


1852年(清咸豐二年)出生於福州市,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更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書法家。1877年為清政府首批派往歐洲的留學生,之後被派駐歐洲16年。駐歐期間以法文創作,1884年出版第一本法文暢銷著作《中國人自畫像》,為近代中學西傳的第一人。1895年,清廷簽定《馬關條約》,割台與日,與丘逢甲等策劃成立民主共和國,結果抗日失利,退回大陸、閒居上海。1896年夏赴湘、黔考察,此行完成了《學賈吟》的主要詩作。1897年與梁啟超等人堤倡女學,創辦近代中國第一所女學堂。1907年1月病逝南京,享年55歲。


校注者簡介


沈岩


1947年生,詩人、學者、書畫家,研究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福建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多年來發表文章100多篇,多篇論文在全國性的學術研討會上獲獎。1999年,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沈岩書畫藝術作品展》。2000年,應邀赴新加坡參加華族文化節,並舉辦《中國沈岩書畫展》和學術講座。 2006年出席國際書法交流大會,受到新加坡總統接見。作品被人民大會堂等國內外機構收藏。在船政文化研究方面頗有建樹,《略論馬尾船政文化》在《光明日報》理論版上刊登,人民網等轉載,並獲「中國新時期人文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專著《船政學堂》一書,榮獲福建省第八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並譯為英文版CHUAN ZHENG SCHOOL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向世界各國發行。《船政學堂》繁體字版在臺灣出版發行。

 

前言

大公幾輩能無我中國而今尚有人—陳季同《學賈吟》手稿校注 沈岩

2004年8月,陳季同的曾長孫女陳書萍女士和美國萊斯大學教授錢南秀博士來訪,帶來了在上海圖書館查閱到的陳季同《學賈吟》手稿影本。我看到的第一感覺就是眼前一亮。那瀟灑勁秀、精美整飭的小字行書(參有少量草書)吸引了我,讓我輾轉良久,不忍放下。閱讀詩篇時,更讓我難以割捨。這位福建船政學堂的先賢,何止是位出色的外交家,而且是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書法家。

2005年10月,《學賈吟》影印本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錢南秀博士寫了前言,陳書萍女士寫了後記。我也附了一篇詩書略評的文章,前面的一段話就是這篇文章中的一段。《學賈吟》影印本的出版,填補了陳氏詩集的空白,是船政文化研究的一大成果。但《學賈吟》影印本是陳氏的手稿,其中繁體字、異體字和草體字甚多;許多人名、地名也與現在的不同,讀者閱讀起來頗為不便。因此萌生了校注的念頭。2006年,我向全國古籍整理委員會申請了《學賈吟》手稿校注課題,立項得到了批准。為完成課題任務,我於2007年6月赴湖南貴州調研,就詩人當年走過的地方進行考察。所到之處,變化與陳跡交錯,感慨與遺憾交融,遂浮想聯翩,隨手寫了一些散記。回來後我認真校注詩集手稿,進一步體會到詩人的情懷,更深刻地感受到詩人跳動的脈搏。雜感叢生,綜而記之。

一、陳季同其人及其詩集《學賈吟》手稿

陳季同(1852-1907),字敬如(鏡如),號三乘槎客,西文名Tchengki-tong(CheanKiTong),福建侯官人。16歲時進入福建船政學堂與嚴復(1854-1921)、劉步蟾(1852-1895)、林泰曾(1852-1894)等人一同就讀,為前學堂製造專業學生。因成績優異,提前畢業,授四品都司。1875年隨同日意格赴歐遊歷,考察英、法、德、奧四國後,寫成《西行日記》四卷,受到船政大臣沈葆楨的賞識,保舉升為三品參將,並加副將銜。1877年,作為清政府首批派往歐洲的留學生,與嚴復、馬建忠(1845-1900)、羅豐祿(1850-1903)等赴歐深造,在巴黎政治學堂修習公法律例。不久加總兵銜。後升任駐德、法參贊,代理駐法公使兼比利時、奧地利、丹麥和荷蘭四國參贊。前後被派駐歐洲十六年,與俾斯麥(Otto,princevonBismark,1815-1898)、甘必大(LéonGambetta,1838-1882)等德、法政要關係密切。在中法越南問題上直接與法方斡旋,緩和了僵局。駐歐期間,他寫了許多介紹中國現狀和中國文學的法文作品,在法國文壇上享有盛名,成為近代中學西傳的第一人。1884年他的第一本法文著作《中國人自畫像》出版,轟動法國文壇,一年內竟再版五次,三年內再版十一次,被譯成多種文字暢銷西方。他還寫了如《中國人的戲劇》、《中國娛樂》、《中國拾零》、《黃衫客傳奇》、《一個中國人筆下的巴黎人》、《中國故事》、《吾國》、喜劇《英勇的愛》等法文著作,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西方人士對中國的偏見。為此,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授予他「一級國民教育勳章」。從現在的觀念看,譽他為中國外宣第一人也不為過。

《馬關條約》後,陳季同與丘逢甲等合議設立「臺灣民主國」,但保台義舉終告失敗。失敗後,閒居上海。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年)夏赴湘、黔考察。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秋,與弟陳壽彭(字繹如,又作逸儒1857-1928?)創辦維新報刊《求是報》。為了幫助國人了解西方法律,把法國《拿破崙法典》譯成中文。並發起女學運動,創辦了近代中國第一所女學堂—上海中國女學堂。其妻法裔的賴媽懿出任女學堂洋提調。還發起成立了當時較有影響力的新興社會組織「戒煙公會」和「興亞會」。戊戌維新失敗,仍通過譯著繼續介紹新知,宣揚變法。庚子事變,他建議兩江及鄂粵總督實行東南互保,避免了兵禍。他還與上海紳商仿照紅十字會,率船隻入戰地,救濟京津受難者。光緒二十七年辛丑(1901),主持江楚編譯官書總局;光緒三十年甲辰(1904)在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周馥(1837-1920)幕下主辦《南洋官報》,並創辦《南洋日日官報》。光緒三十三年丁未(1907)初猝逝於南京。

陳季同才華橫溢,著有《三乘槎客詩文集》、《盧溝吟》和《黔遊集》等詩集,可惜尚未見到,只見到一些零星的詩作。研究陳季同詩詞,《學賈吟》手稿就是目前最好的內容。《學賈吟》手稿是美國萊斯大學錢南秀教授於2001年元月,在上海圖書館查閱到的。手稿封面書有篆書「學賈吟」三字,下署「己酉暮春振金謹注」(己酉是1909年),旁注「三乘槎客陳敬如手書」。封裡注「天津吏部孫師鄭名士,前年已為之刊登孫雄所集之《四朝詩史》上,藉傳不朽。後學振金謹注,辛亥元旦志于河南偃師首陽山下汴濟工次」。

《學賈吟》手稿採用大十六開本,紅欄稿紙,以小字行書(參有少量草書)書寫,共80頁,收錄詩作354首。其中七言律詩206首、絕句69首、七言歌行與排律15首,五言律詩54首、絕句3首、古體7首。其詩作以近體詩為主。

……

檢點其詩集,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心境與肺腑。讀其詩篇,我們會被他的激情、憂思、愁鬱、忿懣所感染。其心聲是百感交集的,但字裡行間仍能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詩人的赤誠之心、愛國之情、圖強之志。

二、詩集《學賈吟》手稿的主要內容

詩集主要收集的是陳季同湘黔之行的詩作。陳季同此行歷時半年,光緒二十二年丙申(1896年)端午由上海出發,沿長江到達漢口。再從漢口租船4艘,入洞庭,沿沅江到辰溪,後改乘轎入黔。到達青溪礦局後在鎮遠、施秉、黃平州一帶考察三個月。深秋往貴陽,再輾轉到遵義、黔西、畢節,過赤水河入四川,復乘船沿長江順流而下,經重慶、豐都、萬縣,過瞿塘峽、巫峽,經巴東、歸州、宜昌、沙市回漢口。所到之處,不是吟哦,就是唱和,處處留下詩篇。內容涉獵廣泛,有懷古思鄉、憂民憂國、針砭時弊、袒露襟懷,也有應景寫意、流水記事、風土人情、格物致知等。詩集記錄了詩人的所見所聞,也展現了詩人的情感懷抱。後面還編入〈弔臺灣〉四律等詩篇。詩集中的許多詩篇十分感人,憂國之切、憂民之深、思親之情溢於言表。還有詩人那學貫中西、飽經滄桑的閱歷,為其提供了難得的詩材,鑄就了富有時代精神的心聲。詩人的現存史料不多,詩集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線索和史實。

(一)詩集洋溢著愛國自強的船政精神

讀完詩稿,首先給人感受到的是詩人錐心的悲痛。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的消息傳出,全國譁然。清廷命李鴻章飭令李經方迅速往台與日使妥為商辦,並電告臺灣巡撫唐景崧「所有文武大小官員,著即陸續內渡」,臺灣百姓「願內渡者,聽便,兩年內不內渡者,作為日本人,改衣冠」。這種喪權辱國的行為,激起臺灣民眾的強烈抗議。他們「誓寧抗旨,死不事仇」。在這之前的二月份,臺灣巡撫唐景崧已急電朝廷派陳季同赴台,授以臺灣布政使,以期通過陳季同的人脈和斡旋讓法國出面進行干預。四月陳季同赴台,投入緊張的外交斡旋。然而,西方列強無意介入,法國兵艦的三色旗始終看不到,詩人陷入無力回天的痛苦。〈臺北待法國兵船不至〉正是這時的心境流露,詩云:「破碎河山劫後棋,赤嵌赤子不勝悲。情殷戀闕閽徒叫,力莫回天夏變夷。」無奈之下,詩人運用他熟悉的《萬國公法》內容,與臺灣紳士丘逢甲等合議,策劃設立「臺灣民主國」,以「遙奉正朔」,拒絕割讓,並「求各國承認」。當年5月25日,唐景崧被推為總統,慶祝儀式極其隆重。「臺灣民主國」終於誕生,作為一種地方性的臨時抗日民主政權,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然而所推舉的總統「無堅守志」,終因寡不敵眾而告失敗。

詩人作為當事者,一心想挽回危局,然事與願違,深感無奈。他在臺北的衙齋裡讀起白居易的《長恨歌》,發出深深感慨和共鳴:「七夕有盟猶在耳,六軍不發最傷心。君王掩面知無奈,血淚應沾翡翠衾。」(〈臺北衙齋讀長恨歌〉)在〈即事〉一詩中,也歎息:「太息養疽惟割地,可憐流涕莫回天。」著名的〈弔臺灣〉四律正是這時的寫照。詩人離台後,遙望南天,回憶當時的義舉,感到臺灣變得那麼遙遠了,已是「雲封」霧障,似隔幾萬重山。只能是「蓬蒿滿目囚同泣,桑梓驚心鬼與鄰」(〈弔臺灣〉其三)。雖然俄、德、法三國要求日本把遼東半島還給中國,清廷以三千萬兩白銀贖回了遼東,但臺灣還是被割讓。「金錢卅兆買遼回,一島居然付劫灰。強謂彈丸等甌脫,忍將鎖鑰委塵埃」(〈弔臺灣〉其二)。詩人悲痛萬分地發出「傷心地竟和戎割,太息門因揖盜開」(〈弔臺灣〉其二)的驚世慨歎。「鯨鯢吞噬到鯤身」(〈弔臺灣〉其三),「壺嶠而今成弱水」(〈弔臺灣〉其四)。字字飽含詩人悲憤、痛苦之情。對於清廷的腐敗,詩人也無情的給予鞭笞和揭露,「憐他鼇戴偏無力,待到狼吞又取容。兩字亢卑渾不解,邊氛後此正洶洶」(〈弔臺灣〉其一);「莫保河山空守舊,頓忘唇齒藉維新」(〈弔臺灣〉其三)。……

(二)詩集傳承歷代優秀詩家的憂民傳統

湘黔的考察,使詩人看到了大量的社會現狀,政治腐敗、經濟落後、百姓愚昧吸毒等使他的心情難以平靜。一路上,詩人看到的是「枯草荒田一望茫」(〈初冬〉)「塞邊月色倍淒清」(〈客中長至〉)「葉都黃落樹如此,田已荒蕪人未歸」(〈再至清平縣〉)的淒涼景象。「鶉衣不只懸千結,鵠面如何萃一方。此日饑鷹爭攫食,當年小丑善跳梁。」(〈過鎮西圍城見趕場有感〉)破舊衣衫打上密密麻麻的補丁,趕場的人都面黃肌瘦,一片民不聊生的景象。……

(三)詩集留下謳歌壯美河山的詩家情結

詩集既有描繪「毒溪瘴嶺山川惡,蔓草荒煙林壑乖」(〈別黔〉)、「此地極遐荒,難述行人苦。縱教盡金銀,亦不值來顧」(〈金銀山〉)的一面,也不乏對錦繡河山「天然一幅好畫圖,有色有聲極聽視」(〈相見坡〉)的讚美。面對「四山風景豁然開」(〈觀音橋〉)「蜀中風物不勝收」(〈偶成〉)的優美景致,詩人往往詩興勃發,「今日方能舒眼界」(〈觀音橋〉),「好山好水供吟詠」(〈轎板題詩〉),寫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

(四)詩集袒露愛情和孝悌親情的儒將心扉

詩人船政學堂畢業後被授予四品都司的武官頭銜,赴歐後加授總兵銜,所以外人也多稱其為陳季同將軍。詩人也確實有儒將的風度。他性格開朗,為人誠懇,待人熱情,善於交際,很快就融入到歐洲的上流社會。他曾與德意志皇帝弗雷德里希三世一同騎馬散步,討論社會和文學問題。常常出入德國、法國等政要的政治沙龍。常到巴黎高校演講。當時的《北華捷報》曾有文章評論:「在他之前,中國使館形同虛設,僅僅充當一個拖著長辮、身穿藍袍、頭皮光光的大人物的住宅。從外交角度坦率地說,因為有了這個年輕翻譯的活動,中國才開始在歐洲嶄露頭角。」享譽世界的法國大作家羅曼羅蘭在巴黎當大學生時,曾聽過詩人在索邦大學所作的演講。在他的1889年2月18日所寫的日記中,這樣寫著:「他身著紫袍,高雅地端坐椅上。……他的演講妙趣橫生,非常之法國化,且更具中國味。這是一個高等人和高級種族在演講。透過那些微笑和恭維話,我感受到的卻是一顆輕蔑之心:他自覺高於我們,將法國公眾視作孩童……著迷的聽眾,被他的花言巧語所蠱惑,報之以瘋狂的掌聲。」可見詩人氣度非凡、才華橫溢,難怪有兩位法國籍夫人深愛著他。……

(五)詩集彰顯崇尚科學技術的時代資訊

科技詩是詩集的一大特色。用科學的觀點進行闡述和解釋,把文學和科學結合起來,這在近代是鮮能見到的。詩人此行,與青溪鐵廠(貴州青溪煉鐵總局)有關。光緒十一年(1885年),貴州巡撫潘霨(字霨如,曾任福建布政使,隨沈葆楨巡台)上了辦鐵廠的奏摺,很快得到清廷的批准。次年又批准了章程,同意以股份形式到上海招募股份;在貴陽設立礦務招商局,在青溪設立煉鐵總局,在鎮遠、常德、漢口、上海設立分局;任命上海製造局侯選道潘露兼辦貴州礦務,任貴州機械礦物總局總調度。潘露是潘霨的弟弟,「講求西學三十餘年」,曾被左宗棠奏派辦理在金陵、上海兩局的製造事務,是一個「留心時物,洞悉機宜」的幹員。經過5年的籌建,終於投產,煉出了鑄有「天字一號」的鐵錠。鐵廠占地60餘畝,設立煉鐵、煉鋼、軋鋼三部分。聘法國人羅克萊等5人擔任工程師,固定工人近千人。日產生鐵25噸,鋼48噸。但開工的第二個月,潘露就積勞病故,貴州一時找不出合適的續辦人選。更致命的是資金奇缺,使用當地的煤因品質差,技術難題難以解決。從此,鐵廠陷入了危機。詩人來廠,頗有診斷、號脈、開方的味道。在〈晃州道上〉詩中,詩人自注云:「與曾衡甫太守有約在先,不敢因其死遂萌異議」。……

(六)詩集散發著西部文化的民族風情

詩人一路走來,見到許多西部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所見所聞,皆有所記錄並加以分析。盤瓠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物。據《後漢書‧南蠻傳》、晉干寶《搜神記》等書記載,遠古帝嚳(高辛氏)時,有老婦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繭。婦人盛於瓠中,覆之以盤,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盤瓠。後盤瓠助帝嚳取犬戎吳將軍頭,帝嚳以少女妻之。負而走入南山,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後子孫繁衍。盤瓠神話在苗、瑤、畬等少數民族中廣泛流傳,被奉為始祖或圖騰。〈盤瓠〉一詩,25韻50句,把盤瓠的傳說和詩人的質疑,用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分析,入情入理,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也難有如此的詩篇。詩人認為「其犬曰盤瓠,立功垂宇宙。口銜將軍頭,身為駙馬耀。男女生六人,山中自配偶。遂傳狪獞猺,散處蠻荒久」的傳說,就像髯掀伍子胥、尾續西門豹一樣荒誕。按照達爾文理論和生命科學,人雖然是猿進化的,但人畜私交是不可能生育的。詩人認為盤瓠可能是「盤古」之誤。「風化攸關非等閒,他事可苟此難苟。」……

(七)詩集抒發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情懷

詩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當他擔任外交官的第一天起,他就深深地感到文化上的無窮壓力。西方人對中國的不了解,已經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中國的一切,在西方人的眼中,變得那麼怪誕,不近人情,不合法理,被大大地妖魔化。這令詩人十分傷心,他決心要運用自己的筆來介紹中國,來澄清西方人的誤讀和曲解。他進入歐洲上流社會的沙龍去演講,到大學的講壇去演講,在西方報刊上作介紹。還寫成《中國人自畫像》、《吾國》等法文著作,讓西方人了解中國。正因為詩人有此外交經歷,他深深地感受到中西文化交流和各國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了解的重要。當路人以奇異的目光爭看洋人,「牂牁江畔羅甸國,二鬼間行眾鬼嘩」,而洋人是「鬼頭鬼臉笑哈哈」(〈人鬼吟〉)時,他發出「鬼亦猶人何足怪」(〈人鬼吟〉)的歎息,高呼「天下而今已一家」(〈人鬼吟〉)。……

三、詩集的藝術成就與特色

有清一代,文風甚盛,詩壇繁榮,派系林立。尊唐和宗宋為詩壇兩大主流,而神韻、格調、性靈、肌理等「四說」影響最為廣泛。神韻說為王士禎所主張,格調說為沈德潛所主張,性靈說為袁枚所主張,肌理說為翁方綱所主張。到清後期,同光體獨樹一幟。同光體,指「同(治)光(緒)以來不專宗盛唐者也」,推崇王安石、蘇東坡、楊萬里等宋詩代表人物,堅持「散文化」「議論化」傾向。閩派領軍人物是陳衍、鄭孝胥、陳寶琛等,與陳季同皆為鄉誼至交,然酬唱甚少。陳衍編撰《閩侯縣誌‧陳季同傳》,引用沈瑜慶在《福建通史》所撰的陳季同事略,同樣提到陳季同著有《三乘槎客詩文集》十卷、《盧溝吟》一卷、《黔遊集》一卷,顯然是知道陳季同擅長詩詞的,但陳衍編撰的《石遺室詩話》、《近代詩鈔》等卻不錄陳季同的詩詞,究竟是什麼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關於陳季同詩歌的藝術成就,應該說在他在世時就得到同行的公認。首先是得到《四朝詩史》編者的首肯。《學賈吟》手稿封面旁注「天津吏部孫師鄭名士,前年已為之刊登孫雄所集之《四朝詩史》上,藉傳不朽」等字樣。說明《學賈吟》是編入《四朝詩史》的。《四朝詩史》即《道咸同光四朝詩史》甲集八卷,乙集八卷,清孫雄編纂。孫雄原名同康,字師鄭,江蘇昭文(江蘇常熟)人。光緒甲午(1894)進士,吏部主事。「道咸同光」指清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朝,登錄當代的作品則多取之於作者的手稿。書的編排按時代先後。卷一、卷二為道光朝作品;卷三為咸豐朝作品;卷四為同治朝作品;卷五、卷六為光緒朝作品;卷七為閨秀;卷八為方外、藩屬等雜類。編者計畫分甲、乙、丙、丁四集印行,結果只出了甲、乙二集,因辛亥革命爆發,清室下臺,編輯出版中止。《學賈吟》手稿是孫雄擬編纂而來不及出版的一部分,而且以專卷集季同之詩354首,可見其分量之重。

……

踩在詩人留下詩篇的大地上,我彷彿看到船政風雲人物的身影,他們的步伐是那麼堅定,那麼執著,連詩心都是那麼坦蕩、鮮活、透明,可以觸摸,可以聽到它的律動。

收回

 

{{ isMor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HideText')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ShowText') }}

{{ _getLangText('m_asideBuyList_title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