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漫遊是近年台灣最暢行的旅遊方式,更是國家發展觀光旅遊的重點。每個鄉鎮有在地最獨特性的文化與旅遊特質,也成為地方創生與永續觀光發展的新亮點。
本書從台灣368個鄉鎮市區之中,找出十大經典小鎮類型魅力主題──
【宗教民俗觀光小鎮】東港(屏東)、內門(高雄)、萬巒(屏東)
【溫泉小鎮】礁溪(宜蘭)、關子嶺(台南)、新北投(台北)
【手藝小鎮】苑裡(苗栗)、西螺(雲林)
【魅力漁港小鎮】南方澳(宜蘭)、王功(彰化)、成功(台東)、豐濱(花蓮)
【茶香小鎮】坪林(台北)、貓空(新北)、満州(屏東)
【鐵路小鎮】集集(南投)、奮起湖(嘉義)、平溪(新北)、 內灣(新竹)
【山城小鎮】旗山(高雄)、大溪(桃園)、林田山(花蓮)
【離島小鎮】馬公(澎湖)、小琉球(屏東)
【花卉小鎮】后里(台中)、 白河(台南)
【自然生態小鎮】池上(台東)、四草(台南)、茂林(高雄)、太麻里(台東)
30個精彩小鎮,擁有無可取代的觀光資源與特色,更進一步串聯國家推動的小鎮慢旅方式,以地方創生的軟實力,帶給讀者一種深度旅行與體驗的悠遊提案。
本書特色
1.繼十大觀光小城:大甲、大溪、北投、安平、金城、美濃、鹿港、集集、瑞芳、礁溪之後,台灣觀光局持續推動「2018年海灣旅遊年」、「2019年小鎮漫遊年」,一直到「2020年脊梁山脈(國家風景區)旅遊年」。本企劃藉由與國際慢城觀光的接軌,找出每個鄉鎮在地最有獨特性的文化與旅遊特質,成為地方創生與永續觀光發展的亮點。
2.取材具有主題特色的小鎮,提供讀者有故事、有吸引力的深度體驗,感受當地的文化、生活與食物,讓台灣小鎮漫遊有不同的視野與風情。
3.本企劃以「宗教民俗觀光」、「溫泉」、「手藝」、「魅力漁港」、「茶香」、「鐵路」、「山城」、「離島」、「花卉」、「自然生態」等主題分類,選擇獨具特色的在地聚落,串聯國家推動的觀光小鎮景點,以小鎮地方創生的軟實力,提供讀者小鎮深度體驗與旅遊的提案。
作者簡介
蘇明如
把觀光探索視為文化研究的田野現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博士,曾任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研究員、振吉文創公司總監等。現為實踐大學文化與創意學院觀光管理學系助理教授,產官學界走一遭,為文化、藝術、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會展與觀光場域之論述與行動者、策展人。著有《文創與城市》、《多元時代的博物館》、《文化觀光》、《老產業玩出新文創》、《台灣博物館散步GO》等學術與旅行著作,榮獲文化部認識台灣選書推介與好書大家讀等多項獎項。聯繫作者:mingjusu@hotmail.com
蘇瑞勇
從婦產科、醫院管理、家庭醫學科到老人醫學,退而不休的資深公民醫師、教育部部定講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暨醫務管理學碩士,曾任高雄市政府衛生局副局長、市立聯合醫院副院長,公職退休後,現為多所健康機構專業醫療顧問,近年立志深度走讀台澎金馬大小島嶼,完成年輕時代願望,合著有《老產業玩出新文創》、《台灣博物館散步GO》、《台灣小鎮漫步》三部曲。
[推薦序]
台灣小鎮漫遊地圖的力行實踐 ◎謝孟雄(實踐大學董事長、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文化與觀光結合的學術推廣 ◎黃光男(台南美術館董事長、前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校長暨行政院政務委員)
從博物館點線面到慢活小鎮永續生活 ◎陳國寧(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委員會亞太分會ICOM ICOFOM-ASPAC 理事長)
台灣小鎮漫遊再出發 ◎路寒袖(詩人、前高雄市暨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作者序]
台灣地圖三部曲 ◎蘇瑞勇
漫遊者的台灣地圖 ◎蘇明如
[寫在前面]
導言:從地方創生元年出發,觀光體驗小鎮文化資產
【單元一】宗教民俗觀光小鎮
漫步屏東東港,遇見王船祭
漫步高雄內門,佛祖遶境紫竹生春
漫步屏東萬巒,萬金天主堂聖母遊行
【單元二】溫泉小鎮
漫步宜蘭礁溪,溫泉鄉溝足湯
漫步台南關子嶺,泥漿溫泉水火同源
漫步台北新北投,造訪女巫的住所
【單元三】手藝小鎮
漫步苗栗苑裡,經典小鎮人氣第一
漫步雲林西螺,滿鎮豆油香
【單元四】魅力漁港小鎮
漫步宜蘭南方澳,探初醒的海洋
漫步彰化王功,漁火踏浪食蚵
漫步台東成功,他鄉是故鄉
漫步花蓮豐濱,驚艷會飛的魚
【單元五】茶香小鎮
漫步新北坪林,訪茶葉博物館
漫步台北貓空,纜車茗茶
漫步屏東滿州,喝港口茶觀國慶鳥
【單元六】鐵路小鎮
漫步南投集集,穿梭綠色隧道
漫步嘉義奮起湖,遊憩森林鐵道
漫步新北平溪,天燈冉冉升起
漫步新竹內灣,一覽老街戲院
【單元七】山城小鎮
漫步高雄旗山,糖鐵香蕉王國,一旗一會
漫步桃園大溪,老街四通八達
漫步花蓮林田山,摩里沙卡
【單元八】離島小鎮
漫步澎湖馬公,本島跳島體驗遊
漫步屏東小琉球,環島浮潛遊
【單元九】花卉小鎮
漫步台中后里,花博花舞競技
漫步台南白河,蓮葉何其田田
【單元十】自然生態小鎮
漫步台東池上,映照海岸山脈
漫步台南四草,體驗水上綠色隧道
漫步高雄茂林,置身紫蝶幽谷
漫步台東太麻里,賞藜祕境南迴四鄉
收回
導言
從地方創生元年出發,觀光體驗小鎮文化資產
漫遊者的台灣小鎮凝視與體驗
當代思潮大師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從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Baudelaire)對巴黎的耽溺與書寫,發展出「漫遊者」(Flâneur)的概念。他認為,波特萊爾以一種城市漫遊者的姿態觀看巴黎,以其個人特殊的寓言詩人體質透視城市街巷(漫遊者的凝視),衍生出一種同時觀看與被觀看、既旁觀又介入的邊緣觸角。班雅明筆下的漫遊者,雖身處城市文明與人群,卻能以抽離的角度旁觀事物。他在城市的迷宮漫步閒晃並觀看思考,城市蘊含著漫遊者的記憶、靈思與想像,他身處其中,為城市留下獨特的線索與文本,漫遊者就是在其漫遊的過程之中不斷地體認,思考與驗證。因此,在城市之外,這是一本提供漫遊者凝視台灣小鎮的旅遊書,但其實並不止於此。
交通部觀光局繼往年十大觀光小城:大甲、大溪、北投、安平、金城、美濃、鹿港、集集、瑞芳、礁溪之後,持續推動「2019年小鎮漫遊年」,「2020年脊梁山脈(國家風景區)旅遊年」。本書即藉由與有形、無形文化資產、體驗觀光相關議題的聯結,試圖找出每個鄉鎮在地最有獨特性的文化與旅遊特質,成為地方創生與永續觀光發展的亮點,期待更多台灣的旅行「漫遊者」,來到一地小鎮,不僅僅旁觀凝視,而是更多創意性的參與式體驗。
在地體驗
體驗模式的創意觀光,為現今觀光熱門旅遊模式之一,經由全球觀光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媒合,創造更多觀光經濟效益。「創意觀光(creative tourism)」在全球文化觀光旅遊業日趨成長,與全球對「創意產業」的重視有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視創意觀光為:「直接參與和體驗真實的旅行,透過參與性的學習藝術、遺產或是地點的獨特角色,提供一個與當地居民的連結。」創意觀光重視道地的體驗、參與以及學習。國際間如聯合國「創意城市網絡」與歐盟「歐洲文化首都」皆有所關注。「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或「文化創意產業」等概念,在近年來國際間,或為增進國家文化認同,或為加強國家文化競爭力之趨勢下,成為蔚為顯學的文化思潮,甚或以文化之名,一躍而為檯面上明示的國家政策之一環。
1990年代以前,台灣尚未提出文化創意產業政策,至2002年提出「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與「觀光客倍增計畫」同時納入,直到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公布施行,至今漸趨多元。其中,「文化資產應用與展演設施產業」包含博物館、文創園區,近年皆致力創意觀光體驗活動,漫遊台灣各小鎮的旅行,亦有諸多體驗行程,至此,有三種可能的創意觀光定義被提出:
第一種,是暗指回歸到確實的創意活動的「家鄉」,無論是手工藝品、舞蹈、烹飪或是音樂,並參與當地居民與文化。其次第二種,意味著觀光客可以經歷文化活動,但是大部分的地點卻是附帶而非主要的,且與當地居民只有很少或幾乎沒有連結。第三種,則代表創意觀光可以牽涉到創意產業的樂趣,例如建築、電影、時尚或是設計。這些產業傾向更為全球性,並且目的地的文化也可能不是一個必要的因素。
然而,無論採哪個定義,創意觀光都應該是一個體驗形式的觀光。許多觀光客現在想要享受更為有活力和主動性的假期,而創意觀光正可以提供他們一個理想的選擇。(Melanie K. Smith,2014)
這當中,創意觀光牽涉到更多互動,來到這裡的觀光客,體驗受過教育的、秩序的、社會的和參與性的互動,而這些互動即來自於地點特性、居住文化以及此地的居民。遊客蒞臨此地創意觀光時,感覺就像是此地的一般市民,會連接到在地文化,以及特定的文化表現。當然,對於每一個地方也必須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UNESCO,2006)
在地創生
2019年,除了是交通部觀光局推廣小鎮漫遊年,推行台灣票選四十經典小鎮,亦適逢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地方創生元年」,本書選於此時刻出版有其深意。
「地方創生」為行政院為解決台灣總人口減少、高齡化、人口過度集中在大都市及鄉村發展停滯等問題,參考日本地方創生做法,日本地方創生相關政策,將規劃建置地方經濟分析資料庫、進行縣(市)及鄉(鎮市區)的地方創生示範計畫及規劃作業指引、分階段補助地方政府地方創生規劃,以不同計畫分類(城鎮、人、工作創生的類別有分地方創新創業、農林水產、觀光振興、地方人員移動、工作方法改革以及社區營造),將2019年定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透過盤點各地「地、產、人」的地方DNA特色資源,以「創意、創新、創業、創生」的策略規劃,開拓地方深具特色的產業資源,引導優質人才專業服務與回饋故鄉,透過地域、產業與優秀人才的多元結合,以設計手法加值運用,將可帶動產業發展及地方文化提升,使社區、聚落及偏鄉重新形塑不同以往的風華年代,展現地景美學並塑造地方自明性。
地方創生也與「慢活小鎮」有所呼應,「慢活小鎮」源自於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它的標誌是蝸牛符號,強調慢慢體驗居住、飲食以及娛樂的模式,慢城意味著遠離現代,回到永續的生活。設立背景是30多年前,1999年義大利人為抵抗麥當勞速食文化進入,威脅當地傳統飲食文化的存續,因此發起的慢食運動(slow food),主張維持原有城市的慢食、慢活、慢遊生活方式,並訂出七大面向、八大公約與72項指標,組織全球有意推廣環境保護、當地文化資產保存、健康與低碳飲食的城市,一同加入國際慢城組織。台灣目前獲國際慢城組織認證的有花蓮鳳林、嘉義大林、苗栗南庄與三義等四小鎮。慢城運動的發起,是對未來子孫、未來環境和地球有限資源的一種負責任態度,藉著慢城運動的推行,鼓勵城市珍惜、保存傳統文化和技藝,強化在地經濟,讓慢城的理念藉由教育深入民眾,珍惜所有。漫遊台灣各小鎮,已可發覺有許多鄉鎮逐步以在地創生思維,打造自家品牌,在各鄉鎮「地、產、人」的地方DNA特色資源創造特色,打造未來指日可待的幸福小鎮的創生與體驗觀光,就從元年啟動。
文資DNA
遺產,過去和現在為了未來所做的最大努力。—Graeme Aplin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遺產常是人類的普世價值表徵,更常成為一個國家觀光象徵,對文化觀光產業影響甚大。台灣並非沒有符合世界遺產條件之遺產,但因台灣不是聯合國一員,所以無法簽署條約。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包括「太魯閣國家公園、棲蘭山檜木林、卑南遺址與都蘭山、阿里山森林鐵路、金門戰地文化、馬祖戰地文化、大屯火山群、蘭嶼聚落與自然景觀、紅毛城及其周遭歷史建築群、金瓜石聚落、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台鐵舊山線、玉山國家公園、樂生療養院、桃園台地埤塘、烏山頭水庫與嘉南大圳、屏東排灣族石板屋聚落、澎湖石滬群」,共計17處共18點。
「世界文化遺產」代表作以「具有普世的價值與重要性」為核心原則,另一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則以「平等」與呈現「文化多樣性」為核心取向。若以台灣而言,如果是順著台灣民俗節氣,從開春以降,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相關的民俗慶典皆有其可觀之處,其中最具規模與特色者,當屬「鬧元宵」與「度鬼月」兩大祭典,元宵時節「小過年」,十分放天燈、鹽水的蜂炮、澎湖的乞龜等皆有其傳承與動態的歷史價值以神明信仰的廟宇祭典來觀看,最具動能與規模最盛大的當屬「三月瘋媽祖」,進香繞境活動,相當具有資產價值;此外,屏東縣東港鎮與台南線西港鄉王船祭的王爺信仰、三峽祖師廟以神豬競賽供奉清水祖師、祭拜玄天大帝的嘉義鞦韆賽會歷史悠久的傳承,與保生大帝信仰攸關的則有台南學甲上白醮與台北大龍峒保生文化祭等,都有其民俗資產意義。此外,若飲食文化能視為無形文化資產之一支,那台灣最道地的飲食文化又會是哪些?台灣的茶藝文化是東方茶文化脈絡最具代表性的環節。而因台灣特殊的歷史變遷因素,國民政府遷台時匯集大江南北的各省料理,與台灣本地融合,成為獨特的台菜料理以及台灣小吃,亦具備無形資產可觀性。
若回歸台灣的文化資產政策,在近年有關鍵性轉變,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法」自1982年制訂公布施行以來,經多次略修,至2005年修訂,完成全面性修法,昭示台灣文化資產保存邁入另一階段。
值得關注的是,修正案的第一條即敘明:「為『保存及活用』文化資產,充實國民精神生活,發揚『多元文化』,特制訂本法。」對比於修法前第一條 :「本法以『保存』文化資產,充實國民精神生活,發揚『中華文化』為宗旨。」可知修法後有兩大重點,特別強調「活用」,以及對「多元文化」的重視,簡述如下:
其一為「強調活用」:修法的第一大重點,係從以往與時代脫節,僅供人憑弔的凍結式保存,轉為再利用活化。台灣近年來因應以往修復完成後的古蹟,常有經營管理不善弊病,加上國際思潮強調文化資產,不再只是刻板復原處理成僅供緬懷的史蹟,而是強調其活化再利用,文資活用成為顯學,故文資法修法中,修正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保存及再利用原則,包括尊重原貌、善用都市計畫工具,以及為古蹟與歷史建築之再利用,就建築管理、消防安全及土地使用等另定辦法,以促其活化再生。
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常衍生許多爭議性問題,如觀光化與商業化衝擊,文史界、餐飲界、觀光界、在地居民與觀光客期待不同等,如何在文化保存與商業利益中,取得平衡,是現階段棘手議題,而除商業利益外,政治性角力亦常將文化資產作工具化操作,更是保存活用最大挑戰。
其二為「彰顯多元文化」:文資法修法的第二項重點,係從之前僅以「中華文化」概括台灣文化資產,轉為除漢文化外,需重視原住民族等族群文化,且漢文化中之客家文化、眷村文化亦獲得較多關注,另外諸如日本時代等不同殖民時期遺留資產,亦被正視為台灣歷史中多元文化遺產。而在國際相關文獻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奈良真實性文件(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中提到:「世界上多元文化與遺產,為豐富人類精神及智慧所無可取代的資源。」(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1994)多樣性是創造的動力,如何在歷史中提煉出最佳養分,呈現台灣多元歷史的文資DNA,是否能激發文化創造力,成為台灣面對未來的力量,亦是一大課題。
文資法所稱為文化資產,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等價值,並經指定或登錄之下列文化資產,現分七大類::
一、古蹟、歷史建築與聚落:指人類為生活需要所營建之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
二、遺址:指蘊藏過去人類生活所遺留具歷史文化意義之遺物、遺跡及其所定著之空間。
三、文化景觀:指神話、傳說、事蹟、歷史事件、社群生活或儀式行為所定著之空間及相關連之環境。
四、傳統藝術:指流傳於各族群與地方之傳統技藝與藝能,包括傳統工藝美術與表演藝術。
五、民俗及有關文物:指與國民生活有關之傳統並有特殊文化意義之風俗、信仰、節慶及相關文物。
六、古物:指各時代、各族群經人為加工具有文化意義之藝術作品、生活及禮儀器物及圖書文獻等。
七、自然地景:指具保育自然價值之自然區域、地形、植物及礦物。
本書十大主題單元30條小鎮路線,各篇融入文資DNA,在另闢的文字中闡述,邀讀者體會台灣有形與無形的文化資產之文化創造力。
觀光DNA
行政院核定「觀光大國行動方案(2015-2018年)」包含有:
1.優質觀光:追求優質觀光服務,提高產業附加價值
2.特色觀光:跨域開發特色產品,多元創新行銷全球
3.智慧觀光:完備智慧觀光服務,引導產業加值應用
4.永續觀光:完善綠色觀光體驗,推廣關懷旅遊服務
針對上述「優質觀光」、「特色觀光」、「智慧觀光」、「永續觀光」等觀光政策與趨勢而言,觀光不再是走馬看花的休閒活動,而是趨向以文化為重的深度旅遊為主,深度旅遊是當今觀光發展中的一種新興旅遊型態,意即遊客在某一個特定旅遊景點中, 透過自然與人文的旅遊資源與產品,以基本的觀察、學習與體驗,豐富與增進知識,甚至引導或鼓勵遊客改變長期的行為習性、生活型態或人際互動方式,提升自我心靈與內在價值,達到心理與生理層面的解放與舒展的旅遊方式。
觀光策展年代
此時具備創意思考能力的創意觀光旅遊企畫人,即「旅遊策展人」,開始在觀光產業中興起。「策展人(Curator)」,最初意指負責博物館藏品保存和研究的專業人士。最近策展人一詞,更衍生詮釋為具有某些整合特質的規劃者或風潮引領者,在專業領域保有自己特有的主張風格。
何為「旅遊策展」?可先從「策展」一詞說起,最初原是借用自藝術、設計業界的說法,指的是一個藝術展覽活動的規劃及推動,做這件事的就是「策展人」。2013年策展概念在台灣呈現極端化狀態,一端是極力向國際雙年展看齊的高端型策展模式,需要收集各方資源、邀請明星藝術家並寫出深奧論述,這樣的策展必須訴諸專業者;另一種則是以德國藝術家波伊斯「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觀念,輔佐「人人都是策展人」概念的策展模式,展覽調性相較前者是緩慢輕鬆,參與的藝術家可以用各種形式展出,甚至現場創作展覽內容,這樣的新定義,在日本與台灣引起不小迴響。
佐佐木俊尚(2012)則將這個詞衍生詮釋,在二十一世紀,「策展人」過濾訊息、給予解釋、賦予意義,除了選擇展品之外,更費心安排展覽、撰寫材料、傳達理念,為一則訊息、作品或商品,提出看法、重組價值、分享串聯,因此,所謂策展,在過去,指的是策展人在博物館中所策劃的展覽;而現在,策展也可以是指從恆河沙數的資訊洪流中,策展人以其價值觀與世界觀淘選資訊,賦予新意並與大眾共享,少了主流章法,能利用展覽所傳達的思維理念便更加自由。
若從旅行的角度來看,「旅遊策展人」則能營造出獨特旅行氛圍,讓行程不只是單純的將景點串連,而是有主張、有觀點、甚至有專業的執行能力,最終形成一個能產共鳴、可被分享的同好出遊模式。雄獅旅遊集團──欣傳媒發行《一次旅行》雜誌,旨在傳達旅行主題化的新概念,其第15期主題即是「旅遊策展人」,工頭堅(2013)在〈策展的觀念來規劃旅行〉中表示,從機票的選擇開始,不同類型、國籍航空公司的服務與氛圍或是機位,都將分別帶來不同的飛行體驗;訂飯店的原則,從奢華享受的品牌飯店、民宿到青年旅舍,便隨著自己的選擇,而進入不同的空間、與不同的人群接觸,就好像你選擇了什麼樣的場地,來做為展覽的空間;至於行程的規劃,因為每位策展人的見聞與歷練不同,組合與創造出的行程就不同,於是從這個角度來看,遊程設計就不只是遊程設計,而是運用工具與專業執行,營造出獨特旅行氛圍的「旅遊策展」。
十大主題類型觀光旅遊小鎮GO!
旅遊策展的年代,如何進行一場場小鎮漫遊?本書將交通部觀光局舉辦票選小鎮,如北投、坪林、苑里、集集、東港、成功等入選小鎮等納入各主題脈絡有專章描述,並另以脈絡分類,將全書分十大單元,以1.「宗教民俗觀光」、2.「溫泉」、3.「手藝」、4.「魅力漁港」、5.「茶香」、6.「鐵路」、7.「山城」、8.「離島」、9.「花卉」、10.「自然生態」小鎮主題,選擇獨具特色的在地聚落,串聯國家推動的觀光小鎮景點,以小鎮在地創生、在地體驗的軟實力,結合文資DNA與觀光DNA的景點故事,提供讀者小鎮深度旅遊的路線提案,感受當地的文化、生活與食物,讓台灣小鎮漫遊有不同的視野與風情。
宗教民俗、溫泉、工藝、魅力漁港、茶香、鐵路、山城、離島、花卉、自然生態,十大台灣小鎮主題,三十條路線漫步,遇見各有特色的小鎮風情,就讓我們一起漫步十大主題類型的觀光旅遊小鎮,Just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