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item.activityName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BuyBut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法華經畫卷》附涅槃、維摩詰經,《法華經》是圖像最美生活的大型經變,並有觀世音救苦化現的故事;《涅槃經變》說明涅槃不是死亡,舖展為長篇故事;《維摩詰變》是維摩示疾、文殊問疾引?的機鋒辯論,是中國士大夫的至愛場面。


導言

弘揚大乘佛性的三大經變


何謂佛教經變?初唐淨土大師善導云:“依經畫變”,就是經變,言簡意賅。就廣義而言,敦煌藝術或其他佛教藝術中,凡帶故事性的圖畫,均可謂之經變。但就狹義而言,則專指隋唐以降,依據某一部佛經,或者揉合同類數經繪製的具有一定故事性,或者義理性的圖畫。本卷所言法華、涅槃、維摩詰經變,是就狹義者而言。


佛教東傳以來,諭揚普渡眾生的大乘佛教逐漸在中土衍為主流,佛教藝術亦多取材於大乘經典,本卷所輯三經變亦然。將《法華》、《涅槃》、《維摩詰》三經編於一冊,主要考慮到這三部佛經在佛性問題上思想一致。《法華經.方便品》云:“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此“一大事因緣”,即諸佛欲使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那麼一切眾生能否成佛呢?《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中作了肯定的回答:“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亦即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專講成佛之道,不過是從相反的方面,要求菩薩處污泥而不染,由非道至佛道。實際上還是講眾生成佛問題,“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亦可引伸為佛就在眾生心裡。


關於這三部佛經中佛性思想的闡揚,中土高僧代有所出,如晉宋之際倡言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涅槃聖”竺道生,對上述三經都有深湛研究;隋初奉敕到敦煌建舍利塔的智嶷,兼通《法華經》、《涅槃經》;出生於敦煌的高僧慧遠和天台宗的創始人智顗都是精研《法華》、《維摩詰》二經的一代大師。精研三經的大師輩出,說明這三部大乘佛教重要經典在中土流傳之廣,影響之大。三經的經變在敦煌藝術中亦佔有相當的比重。現存敦煌的法華、涅槃和維摩詰經變共一百六十九鋪,法華佔六十七鋪、涅槃佔二十一鋪、維摩佔八十一鋪。莫高窟第420窟並將三個經變繪於一窟。


國際敦煌學界首先研究敦煌經變畫的日本學者松本榮一,1937年出版《敦煌畫研究》,著重於畫面與經文的對比考釋,具有開山之功。不足之處在於未將這些經變畫放在中國歷史、佛教、美術發展史的長河中,作系統的宏觀考察,因而未揭示法華、涅槃和維摩詰三個經變發生、發展和式微的規律。而且所用圖片也極其有限,不足以反映上述三個經變的全貌。


二戰以後,國內外敦煌學界對上述三個經變研究日深,拓展了研究視野,從歷史、佛教、美術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精深見解,從而豐富了中國佛教史、美術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例如通過比較西域與中原的涅槃圖像,發現敦煌隋代的涅槃經變是東西兩種不同佛教藝術風格在敦煌撞擊、交融之後,所產生的一朵奇葩,而敦煌唐代的涅槃經變又是在此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種完全民族化了新型涅槃經變。這有助我們進一步認識中世紀的中國美術史。又如有學者通過研究敦煌的隋代法華經變,發現其所反映的佛教義理與中原天台宗創始者智顗的思想有關,證明天台宗的教義也傳播到敦煌地區,因而豐富了中國佛教史研究。又如有的學者發現敦煌隋代第419、420窟的法華經變畫的藝術風格屬於“密體”畫,與中原著名畫家展子虔、鄭法士的風格相似,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珍罕的實證。然而上述成果均缺少系統的圖片資料來佐證。本卷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系統論述法華、涅槃和維摩詰三個經變,力圖說明此三經變如何從隋代產生,初、盛唐蓬勃發展,中唐開始格式化,歸義軍時期日趨式微,並以大量系統的圖片佐證論點。


《法華經.藥草喻品》云:“一雨所潤,其澤普洽。”筆者相信,不同層次的讀者,都可以從這批珍貴的圖片資料中,汲取到有益的精神營養。

{{ isMor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HideText')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ShowText') }}

{{ _getLangText('m_asideBuyList_title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