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item.activityName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BuyBut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圖書簡介

中華民族是情感的民族,中國文化是情感的文化,所以中國詩歌是以「抒情」為其主流的。在眾多的抒情詩人之中,李商隱是最獨特的一個。他的詩情致深蘊,無論感時、抒懷、弔古、詠物或言情,莫不滲透詩人的真情實感,具有一唱三歎的韻味。李商隱詩歌的抒情,很少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詩人喜歡把自己的藝術構思錘煉得千回百轉,朦朧迷離。他又大量運用象徵手法,驅遣想像,渲染氣氛,烘托情思,寓意空靈,而又餘味無窮。因此人們說李商隱的詩是很有現代意味的。

 

由於李商隱的作品意象豐富,內涵複雜,因此要欣賞他的詩作,注釋本是必需的,而將深摯又朦朧的詩情化成明白通曉的語言,又是很考功夫的。本書選注者有編寫語文教科書的豐富經驗,對本港學生的語文程度了解頗深,因此能將本書寫得深入淺出,講解詳細,對讀者尤其是中學生幫助甚大。

 

本書精選李商隱詩歌七十篇,每篇都附有充實的「題解」、「語譯」、「注釋」和「賞析」,是一很好的選本。


選注者簡介

璧華,本名紀馥華,福建省福清縣人。一九四九年開始,先後在北京輔仁大學、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中國語文系就讀。一九五二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國語文系。此後一直在北京從事文教工作。七十年代初定居香港。一九九四年以研究蒲松齡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曾在現代教育研究社、新亞洲出版社、文達出版社任總編輯,麥克米倫(香港)有限公司任中文總編輯,香港啟思出版社任編輯顧問。並從事文學評論及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工作。

 

著作有文藝隨筆:《幻美的追尋》、《意境的探索》;散文集:《夜半私語》;文學評論文集:《中國新寫實主義文藝論稿》(一、二集)、《香港文學論稿》;編纂的選集則有《庾信詩賦選》(與譚正璧合編)、《李白》、《李商隱》、《李煜全閱讀》、《陶淵明》、《賞名句.學古文》、《賞名句.學描寫》、《賞寓言.學古文》、《啟思初中文言讀本》、《啟思高中文言讀本》、《中國現代抒情詩一百首》、《台灣抒情詩賞析》、《中國新寫實主義文藝作品選》(二至七編,與楊零合編)、《香港小說賞析》(與舒非合編)、《魯迅與梁實秋論戰文選》等。


目錄

凡例 i

李商隱與中國情感文化(前言) ii

無題 1

隨師東 4

富平少侯 8

牡丹 11

燕臺詩四首 14

柳枝五首(有序) 27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37

曲江 39

行次西郊作一百韻 43

安定城樓 65

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 69

馬嵬二首 74

漫成三首(選二首) 81

代贈二首 85

花下醉 89

碧城三首(選一首) 91

嫦娥 94

霜月 97

無題二首(選一首) 99

贈劉司戶 103

哭劉蕡 107

哭劉司戶蕡 110

寄令狐郎中 113

瑤池 116

為有 119

無題四首 122

晚晴 131

夢澤 134

賈生 137

流鶯 140

謁山 143

贈司勳杜十三員外 146

杜司勳 150

淚 152

房中曲 156

無題二首 160

蟬 166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169

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 172

夜雨寄北 175

初起 178

天涯 180

憶梅 183

早起 185

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 187

柳 192

無題 195

暮秋獨遊曲江 198

隋宮二首 201

有感 206

樂遊原二首 208

錦瑟 212

幽居冬暮 216


前言(節錄)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恨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暮秋獨遊曲江》)李商隱的情感哲學在這四句詩中概括而形象地表現出來。

 

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認為,意志是宇宙的本質,亦是人的本質,而人的生活意志(即生活之慾)在現實世界中是無法得到滿足的,因而人生充滿了痛苦。上引李商隱的詩中以荷葉象徵人生,認為荷葉嫩芽始萌時已包孕了恨,等到秋天枯萎時恨也形成了。恨是人生的主調,它伴隨着有情的人的存在而存在。可見詩人認為「情」(其實情也是一種慾)是恨的根源。人必有情,因而必有恨,在這裏,他將「情」與「恨」的關係用文藝手法作了哲理性的闡釋。

 

這與李商隱終身為情所困有關,其中尤以家國情與愛情為甚。

 

李商隱二十五歲左右,已經表現出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意識。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韻》中可以看出,他經常深入探索國事,洞曉國家混亂、民不聊生的癥結所在,而對症下藥,提出了「繫人不繫天」,必須用賢才方能治國的主張。那時他確實有《安定城樓》中所述的「欲迴天地」(即旋轉乾坤,使唐室復興,百姓安居樂業)的雄心壯志,但由於朋黨之間的鬥爭把他捲了進去,使得他縱有天高的才能,亦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崔珏(與李商隱同時的詩人)用「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懷未曾開」(《哭李商隱》)十分準確地描述他的平生,這與他臨終寫的「如何匡國分,不與夙心期」(《幽居冬暮》)抒發的報國無門的遺恨是一致的。這種對國家自作多情的恨意在他的作品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不少名作如《流鶯》、《蟬》、《有感》(中路因循我所長)等均屬此類。

 

愛情給李商隱帶來的恨意在其生涯中比重甚大,在詩作中有相應的表現。

 

李商隱與宮女、女冠的愛情由於「偷桃竊藥事難兼」,不可能開花結果,只剩下無限的惆悵;抒發此類情愫的作品為數可能不少,可惜由於商隱與她們的愛情不容於當時,只能偷偷進行,所以寫出來大多撲朔迷離,煞費猜測。如朱偰在《李商隱詩新詮》的《義山與宮女的情詩》及《李義山之情詩》兩節中即考證出多首《無題》詩(如「昨夜星辰昨夜風」、「來是空言去絕蹤」等)均是與宮女戀愛之作;《碧城三首》、《聖女祠》、《重過聖女祠》則是與女道士相愛的情詩,蘇雪林在《玉溪詩謎》中也列舉大量的詩支持朱氏說法,當然此說法有待繼續深入探討,但李商隱與宮女及女冠曾經有過終留遺恨的情愛的存在是沒有疑問的。

 

李商隱二十二、二十三歲時與柳枝的一段尚未捕捉即已逝去的愛情給他留下的心靈創傷可能是終身難以彌合的。

 

柳枝是洛陽城中商人的女兒,十七歲,美麗活潑,有音樂天才,讀到李商隱的《燕臺詩》,十分欣賞。正好李的堂兄讓山是她鄰居,遂透過讓山與他晤面,柳枝向他乞詩,並約三日後再來相見,但他因故未來,以後讓山告訴他,柳枝已給東諸侯(東方的方鎮)娶去,侯門一入深似海,再相見已不可能。第二年,讓山東去,李商隱寫了《柳枝五首》拜託讓山題在柳枝的原居處。詩中抒發了柳枝被軍閥強娶去的忿忿不平:「玉作彈碁局,中心亦不平」(其二),並對不能與柳枝結合表現出極度的遺憾:「如何湖上望,只是見鴛鴦?」(其五)還宣洩對柳枝難以抑制的相思:「同時不同類,那復更相思?」(其一)

 

李商隱念念不忘柳枝可從他經常詠柳顯示出。在他的詩集中,有詠牡丹、荷花、菊花、杏花等詩,但詠得最多的當數柳,竟有十二首之多。其中《柳》(動春何限葉),寫柳樹在風中飄動的姿態,說她有感情,「解有相思苦,應無不舞時」(古人常在河岸道別,所以說它深知離人相思之苦,而為之飄舞不休),稱讚她「傾國宜通體,誰來獨賞眉」,即是她全身都有傾國之美,人們不應只欣賞她似女性眉毛般漂亮的柳條(古人常以柳條形容女性修眉,如白居易形容楊貴妃時有「芙蓉如面柳如眉」之句),詩人寫時眼前是不是浮現柳枝姑娘的形象呢?還有本選集所選的《柳》(曾逐東風拂舞筵)中先寫柳枝在春風中飄拂的美麗生動姿態,後寫秋風裏伴隨着斜暉和寒蟬的遲暮衰敗的形象,當中有沒有對柳枝姑娘的命運的哀傷?我們欣賞時大可細細咀嚼,並由此體會李商隱對柳枝的愛情引致的悠悠長恨。

 

由於過往社會男女婚姻是「通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完成的,所以夫妻之間沒有什麼感情可言,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專一的愛情可以說難得一見。李商隱是個例外。他在妻子死後接二連三地寫出纏綿悱惻的悼亡詩如《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房中曲》、《正月崇讓宅》、《王十二兄與畏之員外相訪,見招小飲,時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等,詩中對王氏的亡故表現永恒的懷念,說自己將像「今日澗底松,明日山頭檗」(《房中曲》)終身鬱鬱,悲苦一世。他自己果然信守誓言,沒有再娶。其間在四川柳仲郢幕府,柳曾選美貌和歌舞技藝一時無雙的張懿仙嫁他,亦為他所婉謝。

 

由於李商隱在感情道路上屢屢失意,所以他的情與恨並生的情感哲學的產生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礎的。他把這種恨(包括其他的恨)統統傾瀉在詩中,「夫君自有恨,聊借此中傳」,所以人們讀起來心弦為之撼動不已!

{{ isMor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HideText')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Show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AuthorBookList_titleText') }}

{{ _getLangText('m_asideSeriesBookListButMoreText') }}>

{{ _getLangText('m_asideBuyList_title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