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秩序的觀念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林毓生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5年07月03日
ISBN:9789620765469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為甚麼在中國實現多元化的自由主義是那麼艱難?」
「為甚麼在中國建立法治,竟是如此艱難呢?」
「自由、民主與法治作為口號,在中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為甚麼到今天對中文世界的許多人而言,仍是相當生疏?」

要回答以上這些問題,首先需要了解西方自由主義的歷史發展和理論根據,以及自由人文主義傳統所肯定的價值和理念,同時建立一個比較思想史的基礎,明確過去的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和方向,與西方的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和方向迥然不同之處。在此之上,超越對自由、理性、法治與民主等概念「口號式」的理解,掌握這些理念的實質內容與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本書應用分析比較思想史的方法,對這些公民均應明瞭的基本理念進行切實的說明。


本書特色:

- 作為論述思想史核心概念的普及性讀物,本書超越了「以事論事」、口號式解讀概念的模式,奠基於西方自由主義的歷史脈絡和自由人文主義傳統所肯定的價值與理念,又不忘比較和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對於政治思想發展的影響。在比較思想史的基礎上,說明自由主義的基本理念,同時重新界定了中國人文傳統中的現代意義。

- 本書是散篇文字的合集,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讀。而各篇文字中的關聯性文字,在不同脈絡中出現的互證式論述,又可為讀者提供一些“緩衝地帶”, 幫助讀者徹底了解書中的許多論式。


作者簡介:

林毓生,1934年生於瀋陽,原籍山東黃縣(現改稱龍口市)。北京北師附小畢業(1947),師大附中肄業(1947-48)。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文學士(1958),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哲學博士(1970),哈佛大學博士後研究(1969-70)。

1970年開始執教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歷史學系,主講中國思想史,於2004年榮退,改任榮譽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 )。北京大學蔡元培講座(1999)、國家發展研究院講座(2009)、博雅論壇主講人(2010)。華東師範大學大夏講壇主講人(2006)。新加坡東亞哲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1988-90)。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講座(2001-03)。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講座(2009-10)。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名譽教授(2002- )。香港中文大學丘鎮英紀念講座(2005)、東亞研究中心訪問教授(2008)。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訪問教授(2010)、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訪問教授(2014春季)。

著有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中文譯本:《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陽:貴州人民,1986、1988〕;日文譯本〔東京:研文出版,1989〕,韓文譯本〔漢城:大光文化社,1990〕)、《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1983、2001;北京版《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1988;增訂本,2011)、《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1989、2001)、《熱烈與冷靜》(上海:上海文藝, 1998)、《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合著)重校增補本(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8;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