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之後的建築--伊東豊雄的後311新建築觀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伊東豊雄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麥浩斯資訊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05月01日
ISBN:9789864081493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311日本大地震,震垮了建築,也震出了對建築的省思
伊東豊雄深度思考而成的「後311建築觀」
從人、環境、建築及建築師,重新定義建築的價值與意義

「身為建築師的我們能做些什麼?建築師真的是必要存在嗎?」311後,伊東豊雄思考著……
地震過後,伊東豊雄參與岩手縣釜石市的重建計畫,在災區各地興建的聚集場所「眾人之家」。如「合掌造型」的集合住宅,強調與居民的心靈相繫,作為心靈之所;沒有都會氣息,也沒有個人原創風格的展現,而是與當地居民齊心協力完成……。

建築,不再只是打造個人作品,而是與居住者交流及對話,它同時也擔負起社會責任,扮演連結建築、人與環境的角色,伊東豊雄的後311建築觀,從「心」開始,回歸建築的初衷,讓建築,以人與自然的關係為起點,重新出發!

伊東豊雄的後311建築觀:
人──建築要以居住者的需求為主要考量
建築從311過後,轉變成以「民眾需求」為優先考量,而非只是建築師的一項作品。

環境──讓建築融於自然,與自然環境更加契合。
減少建築本身的能源消耗,解放建築且融入自然的這條路邁進,讓建築與內外環境更為貼近。充分利用再生能源,我們必須思考與自然環境更契合的建築,所以建築不能再禁錮於頑固的幾何學中,必須與自然環境有所連結。

建築物──從「心」打造出的建築,才能讓建築物真正地發揮力量
即使是災後所興建的建築物,都能讓受災居民待在建築物中時,擺脫孤獨感,這才是真正讓建築本身所發揮的功用處。

建築師──捨棄現代化的自我,才有未來
只要齊心協力,克服建築師的利己主義,就算是風格再怎麼特殊的表現,也能超越個人境界。縱使往後必須面對一連串的嘗試與挫敗,也能成為下一個時代的建築。

311震災,讓我們重新思考「建築為何」。──伊東豊雄


作者簡介:

伊東豊雄,1941年生於名古屋,備受矚目的國際建築大師,畢業於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離開菊竹清訓建築設計事務所之後,成立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曾榮獲威尼斯建築雙年獎金獅子獎、英國建築家協會(RIBA)金獎、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等多項大獎。代表作品有仙台媒體中心、TOD’S表參道大樓、多摩美術大學圖書館(八王子校區)等。另著有《透層建築》(青土社)、合著《建築的大轉換》(聯經出版)等。


譯者簡介:

楊明綺,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赴日本上智大學新聞學研究所進修。
代表譯作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超譯尼采》、《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一個人的老後》、《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隈研吾 奔跑的負建築家》等。

{{ _getLangText('m_detailAuthorBookList_title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