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從情歌、舞曲到藍調,樂音如何牽動你我的行為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丹尼爾.列維廷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商周出版
2017年04月01日
ISBN:9789864772209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專業推薦】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臺大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蔡振家

為什麼某些宗教音樂可以加強團體的信仰?為什麼某些歌曲會讓我們潸然淚下?
關於音樂如何形塑我們的行為,列維廷列舉了六大類型的音樂──
友情、愉悅、療癒、宗教、知識與愛,
並指出它們各自如何促成人類文化與社會中的人際連結,
呈現了這些音樂如何在我們的大腦中運作,保存了我們生命與物種中的「情感歷史」。

列維廷結合了他在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音樂認知實驗室中,
最先進的科學研究,以及在相關領域中的建樹,還有個人在音樂事業上的幽默經驗,
以及和指揮家、人類學家和演化生物學家等等的訪談內容,
在本書中展現了極為豐富、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
讓我們對人類文化進展產生了革命性的理解。


作者簡介:

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 Levitin),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行為神經科學、資訊科學學院和教育學院的特聘教授。身為教育工作者,他得獎無數。同時也是暢銷作家,著有《迷戀音樂的腦》(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大家出版)、《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The World in Six Songs)等,作品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其中《迷戀音樂的腦》為麻省理工學院、UCLA的課堂教材,及哈佛大學的新鮮人通識教育核心計畫指定閱讀。

在成為神經科學家之前,他是一位專業音樂人,曾擔任史提夫.汪達、死之華樂團、藍牡蠣樂團的唱片製作人、錄音師,更與史汀、大衛.拜恩同台共演。三十歲後,他帶著對音樂的熱情重返學界,如今致力於認知和記憶、專注與分類的神經學基礎,並從中汲取管理智慧。


譯者簡介:

林凱雄,三腳渡人。英文、法文翻譯,自由撰稿人。各方賜教、工作聯絡信箱:linsulaire.ft@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