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之心:數位攝影的意圖、風格和過程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麥可.弗里曼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ranslatorText') }}甘錫安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大家
2011年04月11日
ISBN:9789866179136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影像創生之處,是攝影師的心靈
──影像的源頭並非相機,也不是透過取景窗所看到的場景。一張照片在儲存到記憶卡之前,是先存在於攝影師心中:這是照片創生之處,是影像最原初的誕生之地。麥可‧弗里曼繼《攝影師之心》之後重量級著作,解開影像創生背後的祕密。

攝影師不僅要懂得看,更要懂得想
──要思考如何讓觀看者不斷受到新影像和新詮釋的激發而感到驚奇,而這也是攝影在本質上的要求。本書告訴你好照片背後的理由,並探索一流攝影師何以能一再創造出偉大作品。

即便是構圖,也需要想法
──構圖不是抓住三分之一原則便可完美取景,也不只是把點和線正確地擺置在方框中。世界上沒有所謂完美的構圖,也沒有所謂正確的擺置。不同的取景意味著以不同方式來連結事物,展現不同的氣氛和本質,陳述不一樣的故事。如果《攝影師之眼》是圍繞著構圖而開展出來,《攝影師之心》關心的則是構圖背後的意圖和風格。

呈現想法有絕技
──然而攝影中依舊有確實的技巧,是關於視框形狀的影響、眼睛和心靈對於視覺刺激的反應,以及如何擺置視框中的要素來平衡驚奇和舒適的感受。要如何運用這些技巧,跟所選擇的主體以及想達成的目的有關。透過本書,你會知道如何避免落入老套、避開過氣或矯作的風格,並胸有成竹地面對各種出乎預期的局面。

-超過400幅驚歎之作,圖示解說影像成功的奧祕
-從視覺的心理學到生理學,操作影像魅力的進階技術
-從阿恩海姆到貢布里希,探究大師作品的精妙之處


作者簡介:

麥可‧弗里曼(Michael Freeman),麥可‧弗里曼是能拍又能寫的專業攝影師。

他擔任專業攝影師三十多年,足跡遍及五大洲,拍攝題材涵蓋亞洲建築、亞馬遜叢林及非洲部落民族等,領域包括當代藝術設計、商業攝影到影像特效。多年來,他在美國國立史密森尼研究所的科學人文月刊中擔任資深攝影師,也為Time-Life系列叢書以及《國家地理雜誌》拍攝許多作品。

他曾應出版社之邀出版了許多攝影書籍。第一本自發撰寫的專業攝影用書《攝影師之眼》堪稱集大成之著作,在全球各主要語種均創下銷售佳績,隨後並出版系列續作《攝影師外拍手冊》和《攝影師之心》。


譯者簡介:

甘錫安,由科學界進入譯界,在譯界持續關注科學界的「譯人」。

曾任Discovery頻道、旅遊生活頻道、PC Magazine與Tom’s硬體指南網站特約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人》雜誌翻譯。書籍譯作有《愛因斯坦1905》、《樂觀是一種選擇》、《攝影師外拍手冊》等。

在吸收新知和翻譯之外,最愛的休閒活動是旅行、攝影和吃。目前住在有山有海有美食的基隆,正朝「多功能譯人」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