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長河的初渡:年輕學人集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
吳耀宗,林學忠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
匯智出版有限公司
2017年09月01日
ISBN:9789887840237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item.activityName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BuyButText')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本文集所選錄的十五篇論文分屬文學和歷史兩大範疇,但在編纂上不分輯,僅按照文章所討論對象的歷史時期作古今順序排列,方便閱讀。
頭三篇論文聚焦於東晉南北朝。作者羅靜姝(城市大學)和吳湛(復旦大學)分別考察永嘉之亂後北人南徙與北朝時期南人入北的人口大遷移情況,重新勾勒社會階層網絡如何穩定化或重新整塑的圖景;劉晚霞(城市大學)則通過《世說新語》文本之分析,敘述士階層的才性審美觀如何轉變,以見時代思潮的根源及中心。
接著六篇放眼于唐、宋、明、清四朝。吳洪斌和錢雲(復旦大學)通過器物如隱士圖和地輿圖的考證分析,重新瞭解唐、宋兩朝政治版圖伸縮下的不同精神層面與內涵; 張瑞志(城市大學)研讀曾鞏的史論散文,以厘清其史觀的源頭與變化; 鹿智均(國立臺灣大學)討論盛清時期統治階層欲公平執行旗、民分治政策時所面對的真正困難; 李彥然(城市大學) 以屠隆個人的仕途窮達為例,觀照明代社會的多樣性如何影響社會個體與群體; 余再琪(城市大學)從敘事角度、結構和閱讀空間探索《紅樓夢》脂評的敘事學價值。
現當代方面共六篇論文,除了馬建強(湖北大學)論述抗日時期顧頡剛如何帶領學界經營中國通史而最終失敗之外,餘者皆來自城市大學,探討當代文學、文化與電影的課題。趙陽研究大陸70後作家以青春形象為主的文學品格; 余文翰論析當代城市詩,指出城市或者其中的風景片段作不僅是詩人提問的背景素材,也是他們提問的對象乃至問題本身;王甯研究旅美學人米家路所編的詩選《四海為詩》,探討旅美大陸詩人的文化心態與歸屬問題;馬曉晨就臺灣學者陳吟昭對於宋代詩人「影響的焦慮」的研究提出質疑,認為那其實是廣泛、不限於宋人的創作心理傳統;徐雨桐討論香港電影如何借用飲食來說明社會貧富階層之間的矛盾以及權利失衡的焦慮。
整體而言,這十五篇論文都勤於爬梳資料,統合論述,並就先驅學者的個別觀點
{{ _getLangText('m_detailAuthorBookList_titleText') }}
{{ _getLangText('m_asideSeriesBookListBut_moreText') }}>
逐想像而居
吳耀宗
宗教‧藝術‧商業──城市研究論文集
黃海濤,林學忠
香港新詩80後二十二家
吳耀宗
夢溪筆談
馮錦榮,林學忠,陳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