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奴役之路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
海耶克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17年03月20日
ISBN:9789620765841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item.activityName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BuyButText')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通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既令海耶克(Friedrich A. Hayek)聲名大噪,也同時令他聲名狼藉。英文版一推出銷售量逾35萬冊,摘要單行本發行達100萬份。
英文讀者又為何熱切追捧?
經濟學家何以認為海耶克不務正業?
離《通向奴役之路》首次出版已70多年,為何人們繼續閱讀此書、繼續研究海耶克的思想?
★ 經濟計劃實踐失利,如何使統治者走向極端?
◇
《通向奴役之路》----歷久常新的政治哲學經典
《通向奴役之路》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1899-1992)最廣為大眾所熟悉的政治哲學著作。
海耶克在書中指出,福利主義國家並非自由主義在太平盛世的延續,而是朝著專制的方向進發。所以他認為,追求計劃經濟的結果定必是極權主義。海耶克一再重申其堅信的古典自由主義,並反對各種形式的計劃經濟。他不反對政府的行為,但認為這些行為必須是適度的,且要符合他的法治觀念。他又同時指出,一個良好的社會需要一套建全的法律制度,以及一個道德的框架,才能有效維持。
本書出版逾七十年,惟其影響至今未衰。可以說《通向奴役之路》有著永恆的意義。
作者簡介:
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於奧地利,來自維也納一個知識份子家庭。海耶克先後在維也納大學取得法律和政治學博士學位。海耶克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之一,著作等身。《通向奴役之路》是他最廣為人知的著作。
譯者簡介:
滕維藻(1917-2008),江蘇阜寧人,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和教育家。194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農業經濟系,1944年西南聯大學經濟學碩士。1946年開始在南開大學工作,1981年至1986年擔任校長。滕維藻曾任中國美國經濟學會會長,且是中國第一位獲聯合國委任為高級顧問的專家。2008年在天津逝世。
朱宗風(1893-1974),重慶巴縣人。早年在重慶廣益學校就讀,後在上海聖約翰大學預科畢業。回重慶後先後在廣益學校、美國駐重慶領事館工作,亦曾任職於湖北宜昌鹽務稽核處,及在重慶民生公司任盧作孚的英文秘書。抗戰後長期在重慶中國銀行從事英文翻譯工作,曾任該行英文組長,負責該行金融和經濟資訊資料編譯工作。1950年退休後長居天津,1960年離津返川,1974年在四川宜賓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