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邱雅芳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04月10日
ISBN:9789570849219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未明的南方

是從點到圈的擴張

也是帝國無限膨脹的慾望


從明治中期以降,日本的有識者開始發展「南進論」,主張藉助「海洋」的力量往南方前進,宣稱南洋是日本人海外進出最合適的地域。「前往南方」最初是以解決日本國內的經濟問題以及發展海外拓殖為主,但到了太平洋戰爭期間演變為基本國策,逐漸成為日本人的集體意志。


臺灣作為日本的第一個海外領地,日本國民對臺灣事物產生濃厚興趣,而一般大眾對臺灣知識相當貧乏,文學者遂利用國民的好奇心,積極以臺灣為創作主題,成為具有特殊類型的想像敘事。


作者邱雅芳在《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一書裡,聚焦於日人作家的臺灣想像之上,從政治權力、意識形態、文化霸權等角度,對文本實施一種綜合性的解讀。本書認為,自竹越與三郎、中村古峽與佐藤春夫以降的日人作家,諸如中村地平、真杉靜枝、西川滿與《文藝臺灣》集團的創作,可以逐步勾勒出一條南方敘事的系譜,繼而從他們的臺灣相關作品,發現在文本與文本之間,殖民地臺灣與南方的意象發展出繁複的歧義與隱喻。而臺灣作為日治時期日人作家南方想像的親臨原點,顯然是無庸置疑的。


《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在於探討從明治中期以降日人作家的臺灣書寫,尤其聚焦在小說與紀行文體的南方想像之上,縱貫討論一九一○年代前後乃至一九四○年代的日人作家作品,主要對象包括一九一○年代前後的竹越與三郎、中村古峽,一九二○年代的佐藤春夫,一九三○年代的中村地平、真杉靜枝,一九四○年代的西川滿與《文藝臺灣》。本書各章節中也涉及作家作品相關的文化脈絡與歷史脈絡,探討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臺灣書寫與南進論述,分析這些文本的殖民地意象或南方思維以何種策略現身。不論是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的殖民地圖像,或是一九二○年代以降佐藤春夫的臺灣原住民書寫,乃至西川滿的臺灣歷史文本,一條南方論述的系譜學逐漸在文學地理中清晰浮現。南方的地理位置,是以日本為主體而出發的,涉及到邊陲與中心的概念。臺灣作為帝國慾望的客體,透過各種南方論述,從模糊的概念也逐漸顯現清晰的形體。到了南進政策明確的階段,「前進南方」已不再是潛藏在個人內心的集體無意識,它一躍而為昭然若揭的意志、隨處可見的口號。南方的空間範疇,透過大東亞共榮圈與南進政策的帝國宣傳,在日人作品中展演了延伸空間、延長時間的可能。未名的南方,可以是從點到圈的擴張,也是帝國無限膨脹的慾望。會選擇這些日人作家與文本,在於他們各年代的象徵性意義。本書企圖釐清這條系譜的南方形象之演變,並且分析日人作品在南進政策下以臺灣為客體的造像過程。


《帝國浮夢: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南方想像》也企圖以作品原典為基礎,包含以日治時期文學創作者的紀行、文稿,以及官方文書,還有當時日本官方報紙和民間報刊、文化雜誌等原始資料的掌握,以重新詮釋日治時期日人作家的書寫策略。藉由本書的完成,期待可以展開歷史文獻與前行研究的交互辯證,並且將殖民時期日人文學的發展軌跡置放在帝國知識與殖民論述的脈絡中進行考察。本書既嘗試建立臺灣文學與日本文學的對話,一方面也嘗試建立文學與歷史學、政治學等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邱雅芳


臺北萬華人。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職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副教授。博士就讀期間曾獲國科會千里馬計畫補助,赴日本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系研究科進行研究一年。近年發表有:〈帝都‧魔都‧島都:1930年代台灣作家漫步東亞的都市地景〉、〈迷霧中的緋櫻:1930年霧社事件的再探析〉、〈施施而行的歷史幽靈:施叔青作品的思想轉折及其近代史觀〉等文。

 

 

目錄

《台灣與東亞》叢刊發行旨趣 陳芳明

序論


第一章 認識臺灣:一九一○年代前後官方觀點與民間觀點下的臺灣

第一節 官方觀點.認識臺灣:竹越與三郎《臺灣統治志》、《南國記》的臺灣書寫與南進論述

引言

一、《臺灣統治志》的殖民地論述

二、《南國記》與南進論

三、前進南方:一種政治無意識

結語

第二節 民間觀點.認識臺灣:中村古峽〈到鵝鑾鼻〉、〈來自蕃地〉的南方風情與「蕃地」體驗

引言

一、國境之南:〈到鵝鑾鼻〉的殖民地風景

二、〈來自蕃地〉的文明信息

結語


第二章 帝域與異域:一九二○年代佐藤春夫的南方體驗

第一節 殖民地的隱喻:佐藤春夫的臺灣旅行書寫

引言:博物館學的觀看

一、野性的呼喚:殖民地的「蕃地」行旅

二、旅人之眼:女性與異色想像

三、對峙與對話:與林獻堂的論辯

結語:博物館學式的旅行書寫

第二節 朝向南方的旅途:一九二○年佐藤春夫的臺灣與中國

引言

一、引路的人:成功之旅的關鍵

二、共感的界限:佐藤春夫的中國初體驗

三、風景心境:臺灣與中國的光與影

結語


第三章 彼岸的南方:一九三○到一九四○年代中村地平與真杉靜枝的臺灣印象

第一節 南方與蠻荒:中村地平的《臺灣小說集》

引言

一、南方的旅行

二、女性素描:跨種族想像

結語

第二節 霧社之霧:一九三○年的霧社蜂起事件與中村地平〈霧之蕃社〉

引言

一、霧社事件的歷史迷霧

二、歷史的紀實與虛構

結語

第三節 殖民地新故鄉?真杉靜枝從〈南方之墓〉到〈南方的語言〉的臺灣意象

引言:惡評之女

一、奔逃的女人:〈南方之墓〉的父權隱喻

二、殖民地新故鄉:〈南方的語言〉的書寫策略

三、南國溫暖:兼論龜田惠美子的〈故鄉寒冷〉

結語


第四章 西川滿與臺灣場域下的外地文學

第一節 外地文學論與《文藝臺灣》的成立

引言:外地文學論與南方色彩

一、《文藝臺灣》的成立與文學理念

二、《文藝臺灣》的美學走向

三、不斷延伸的外地:《文藝臺灣》中期以降的東亞色調

四、西川滿的美學追求

第二節 荒廢美的系譜:以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與西川滿〈赤崁記〉為中心

引言:再現殖民地

一、奇異與歧義:誤讀〈女誡扇綺譚〉

二、南方憧憬:西川滿的〈赤崁記〉

結語:荒廢美的系譜學

第三節 向南延伸的帝國軌跡:西川滿從〈龍脈記〉到《臺灣縱貫鐵道》的臺灣開拓史書寫

引言

一、〈龍脈記〉的歷史再現

二、〈臺灣縱貫鐵道〉與日軍征臺史

結語


第五章 結論


後記

參考書目

收回

 

序論



「南方」作為日本帝國的慾望版圖,在廣邈的地理想像中,臺灣是日本拓展南方領地之濫觴。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不僅積極投入文明開化、富國強兵的近代國家進程,也開始模仿西方帝國主義的發展路線,逐漸展開對外軍事擴張與殖民主義。在一八九五年得到臺灣之後,殖民地經營成為日本帝國崛起的第一個考驗。對日本政府而言,臺灣統治的成功與否,不僅是日本發展殖民主義的試金石,也攸關日本和歐美列強在亞洲競逐的勢力消長。因此針對臺灣統治的對外宣傳,日本在展示其殖民績效、建構臺灣的知識論上,一方面採取精密數據的統計模式與博物館學式的展示,以彰顯對臺灣的細部監控;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從統治初期刻意形塑臺灣的野性氛圍,以呈現日本作為文明啟蒙者的角色。日本在殖民統治階段,對臺灣進行現代化與文明化的工作,持續強調臺灣接受日本統治所帶來的文化影響。南進政策正式確立後,臺灣更被各種南進論述定位為南進基地的戰略位置。隨著戰爭時局逐漸臻於高峰,日本更高舉向南方雄飛的熾熱口號,強調以臺灣作為跳板,宣揚帝國主義往南躍進的壯志。


毫無疑問的,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論述,或是謀取殖民地資源的行動,其背後都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在支持。明治中期開始,南方作為日本投射帝國慾望的一個想像地理,透過各種文本的鋪陳漸漸建構出一套南進論述。不論是公共政策的社會層面,或是私人意識形態的精神層面,南方論述慢慢滲透成為帝國主義的文化血脈。誠然,這條南方論述系譜可以不必直接和政治權力有關,而可以分別存在於知識性、文化性、道德性的權力之中。藉由殖民地官吏、人類學者、詩人、小說家的各種書寫紀錄,日本帝國的南方主義逐漸具體成形。串連這些不同的領域,顯示文化與擴張的帝國有所牽連。在成為臺灣的殖民主之後,如同西方人用東方主義去建構他們想像的東方一般,日本也透過各種論述去形塑他們的南方概念。從而,臺灣作為帝國慾望的一部分,形成一個龐大的「南方」知識體系。關於臺灣/南方的各種知識,日本從一無所知到全面掌控,逐漸化為複雜而精緻的技術,體現了文化霸權的無遠弗屆。


在文學書寫上,南方的想像最耐人尋味。島田謹二在《華麗島文學志》中詳述明治時期內地文學中所展現的臺灣。就文學生產而言,日本在領臺初期,出現許多以臺灣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從內容來說可以分為三大類型:一是和征臺軍事有關;二是家人渡臺不歸(或不得歸),徒留親人在內地的家庭悲劇;三是以前往臺灣工作的內地人官吏或民間人士為題材。這些作品的出現,是因為臺灣作為日本的第一個海外領地,日本國民對臺灣事物產生濃厚興趣。又因為一般大眾對臺灣知識相當貧乏,文學者遂利用國民的好奇心,積極以臺灣為創作主題,而成為具有特殊類型的想像敘事。島田謹二特別指出四位作家:廣津柳浪(一八六一―一九二八)、尾崎紅葉(一八六八―一九○三)、德富蘆花(一八六八―一九二七)、田山花袋(一八七二―一九三○)的文學創作,透過他們的臺灣觀,轉化成為一般日本讀者的臺灣印象,甚至留下深刻的誤解。在看待臺灣關係時,日本總是站在有力的一方,縱然作品多屬想像之物,甚至以政治小說的型態出現,卻都是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的露骨展示。這種南方書寫熱潮,在一九○四至一九○五年前後卻突然消退,那是因為日俄戰役將日本國民的目光拉向北方,而稍稍轉移對南方的注意。


誠如島田謹二所言,明治時期的臺灣書寫,除了少數幾位作者是參與領臺戰役或以官方派遣身分短暫來臺而留下詩作短歌,例如森鷗外、正岡子規、渡邊香墨、山田義三郎、伊良子清白等人,其餘多數作品幾乎出於虛構,並非作者親身的臺灣體驗。在《華麗島文學志》第六章:「取材自臺灣的寫生文作家」,島田謹二提出日治時期以臺灣為取材對象的散文作品,亦即內地作家的臺灣紀行,當以佐藤春夫的《霧社》為第一位,而他的小說〈女誡扇綺譚〉也是文學傑作,具備冶豔的異國情調。儘管佐藤春夫的旅行者身分,並不符合島田謹二外地文學論所規範的外地作家身分,他還是在《華麗島文學志》以專論分析佐藤春夫的臺灣書寫,顯示佐藤春夫對在臺日人作家的文學影響是不可小覷。佐藤春夫作為臺灣荒廢美系譜書寫的開端,他開啟後輩作家的想像,尤其是中村地平與西川滿,受佐藤春夫的影響至鉅。佐藤春夫也是吸引筆者展開日人作家研究的起點,透過佐藤春夫及其文學影響的探索,進而發現日人作家在塑造殖民地圖像的一條南方系譜。毫無疑問的,日本人的南方觀,指涉廣泛的地理與範疇,尤其在明治時期逐步成形的南進論述中,日本帝國對於南方的慾望愈來愈膨脹。耐人尋味的是,日本帝國逐步建構的南方論述中,臺灣占據怎樣的位置?本書圍繞的「南方」,主要聚焦於日人作家的臺灣想像之上。無可避免的,在處理這些作家作品時,還是兼論他們對於南洋或是中國的文學書寫,但是臺灣作為他們南方想像的親臨原點是無庸置疑的。這些帶有深刻暗示的帝國文本,從日本帝國主義的發展史上來檢視,在政治對文學的動員關係上形成深刻的影響。

 

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