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譯浮生六記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馬美信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06月01日
ISBN:9789571462998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浮生六記》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意蘊和卓越藝術成就的自傳體敘事文學作品。此書通過對沈復夫婦日常生活情事的描寫,表現出與傳統觀念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沈復夫婦的愛情悲劇,揭示了封建禮教的虛偽和冷酷。陳寅恪對此書作了很高的評價:「吾國文學,自來以禮法顧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關係,而於正式男女關係如夫婦者,尤少涉及。此後來沈三白《浮生六記》之閨房記樂,所以為例外創作,然其時代已距今較近矣。」此書成功之處,還在於塑造了陳芸這樣一個具有叛逆精神和獨特個性的女性形象,被林語堂稱為「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此書眾體兼備,融匯小說、散文、詩詞、筆記等文體,文筆瀟灑飄逸,敘事詳盡曲折,抒情委婉纏綿,寫景生動形象,具有很高的閱讀欣賞價值。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馬美信


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 讀

卷一 閨房記樂  一

卷二 閒情記趣  六七

卷三 坎坷記愁  一○三

卷四 浪遊記快  一五九

附錄一 中山記歷 養生記道  二五七

附錄二 冊封琉球國記略  三四一

附錄三 浮生六記原序 楊引傳  三六五

浮生六記原跋 王韜  三六六

浮生六記原題辭 管貽蕚  三六六

浮生六記原題辭 近僧  三六八

浮生六記新序 林語堂  三七○

附錄四 浮生六記作者年表 俞平伯  三七五

 

收回

 

《浮生六記》是一部自傳體的敘事文學作品,描寫作者夫婦的日常生活情事,表達了沈復和陳芸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他們不僅追求生活的閒適,更重視精神的自由,體現出與傳統理念不一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此書還通過對沈復夫婦愛情悲劇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摧殘人性的罪惡。此書最成功處,是塑造了一個具有叛逆精神的獨特女性形象,她具有獨立自主的意識,率性豪放的個性,溫婉多情的氣質,是「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林語堂《浮生六記新序》)。此書眾體兼備,融合了散文、小說、筆記、詩詞多種因素。在語言上,敘事狀物一般用淺近的文言或通俗的白話,抒情寫景則多用駢文韻語。此書以深厚的文化意蘊和卓越的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對以後的小說、散文創作產生深遠的影響。

針對此書的特點,凡比較平易順暢的文字,注釋相對簡略,對於比較難以理解駢文韻語,力求詳盡。書中用典之處,不加注釋則難以理解文意。如《閒情記趣》寫沈復和友人南園賞花歸來,「芸問曰:『今日之遊樂乎?』眾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若按照字面解釋,因為陳芸想出租餛飩擔溫酒熱菜燒茶的好辦法,使眾人盡興而歸,因此眾人說:「沒有夫人出力,不能這樣快樂」,於是眾人大笑而散。這樣解釋也能通,然而總覺得「大笑而散」與上文的銜接不太自然。其實「非夫人之力不及此」是暗用《左傳》成語,原句中「夫」為指示代詞,「夫人」意為此人,沈復友人則將此句中「夫人」指沈復的夫人。由於巧妙地將成語賦予新意,眾人才大笑而別。語譯是此書的難點,淺近的文言和通俗白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差別不大,抒情寫景的駢文韻語翻譯成白話文,往往失去原文的神韻。如《閨房記樂》寫沈復夫婦遊太湖,「返棹至萬年橋下,陽烏猶未落也。舟牕盡落,清風徐來,紈扇羅衫,剖瓜解暑。少焉,霞映橋紅,煙籠柳暗,銀蟾欲上,漁火滿江矣。」現譯為:「回船到萬年橋下,太陽還沒有落下。船窗全部放下,清風緩緩吹來,手執團扇身披薄衫,切瓜解暑。一會兒,晚霞映紅長橋,煙霧籠罩柳影綽約,月亮將升,漁船的燈佈滿江上。」與原文比較,譯文的意味差了許多。筆者勉力為之,也許并不能使讀者滿意。研析圍繞文化意蘊和藝術成就兩方面展開,純屬個人觀點,希望有助讀者理解和欣賞作品。

《浮生六記》原本僅有《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四記,民國二十四年(西元一九三五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浮生六記足本》,贈補《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兩記。西元二0一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浮生六記》新增補本,收入新發現的《冊封琉球國記略》,而將《浮生六記足本》中《中山記歷》作為附錄。經一些學者考證,《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冊封琉球國紀略》皆為偽作,因此本書一仍其舊,正文只收《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而將《中山記歷》、《養生記道》、《冊封琉球國紀略》作為附錄,只作簡單注釋,不作語譯和研析,謹供讀者參考比較。

馬美信


導讀(節錄)

沈復的《浮生六記》是一部很奇特的書,由於作者是個默默無聞的下層文人,在清嘉慶年間問世後,一直沒引起人們的關注。光緒三年(西元一八七七年),楊引傳將在書攤上購得的此書手稿,人們才知道此人此書,但也沒有引起很大的反響。民國十三年,經俞平伯校點的北京楓林社本刊行,此書方進入文學研究者的視野。民國二十八年,林語堂將此書翻譯成英文,其影響遂擴展至海外。近半個世紀,《浮生六記》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點,人們對此書的藝術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沈復,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元一七六三年)。年輕時在安徽績溪、江蘇青浦及揚州等地作幕客,一度棄儒經商,也曾以出售書畫為生。嘉慶十年(西元一八○五年),入重慶知府石韞玉幕,嘉慶十三年(西元一八○八年),隨翰林院編修齊鯤出使琉球。晚年在江蘇如皋作幕十年。其卒年不詳,道光五年(西元一八二五年)尚在世。

作為自傳體記敘文,此書有兩個顯著的特點:「真」和「情」。藝術生命在於真實,藝術魅力來自感情,作者在卷首開宗明義地說:此書「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浮生六記》正是以真實的描寫和誠摯的感情打動了眾多的讀者。所謂記其實事,就是真實地再現日常生活平常事。中國傳統文學觀念,認為文章是「經國之大業」,記述的內容應該有關國計民生,闡述的道理必須符合綱常倫理,生活中平凡的人物和事情是被排斥在正統文學之外的。中國文學的寫實主義,嚴格地說始於明代小說《金瓶梅》,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首次闖入文學創作領域。《浮生六記》繼承了從《金瓶梅》到《紅樓夢》的寫實傳統,真實描寫了作者夫婦生活起居,男女情事,悲歡離合。正因為作者所寫都是普通人所熟悉的事情,才使廣大讀者感覺真實可信。作者嚴格遵循「記其實情實事」的原則,記事不誇張、不虛飾,如作者寫陳芸的外貌,並沒有那些「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類的陳詞濫調,在讚賞她「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的風韻神彩時,又寫她「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作者如此描寫陳芸外貌的缺陷,並未損害她的形象,反而顯得更真實可愛。作者寫陳芸喜愛文學,通過自學能識文斷字,並「漸通吟詠」,寫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但並不像才子佳人小說中描寫的才女,才思敏捷,出口成章,而是「有僅一聯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中國古代的文章,尤其是小說,描寫的人物多是性格單一的類型化人物,好人毫無缺陷,壞人一無是處,沈復筆下的陳芸,不是理想化的虛構人物,而是生活中的真實人物。作者所寫,都是親身經歷的事情,並無一點虛構幻想。即使寫陳芸回煞這樣帶有迷信色彩的事情,也只是如實記錄所見所聞,並無任何虛妄之詞。

《浮生六記》寫日常生活,以情貫串始終,突出描寫了沈復夫婦之間真摯的愛情,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沈復與陳芸的結合,擺脫了舊式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模式,而是以愛情為基礎的自主選擇。沈復與陳芸「兩小無嫌」,「嘆其才思雋秀」,因而「心注不能釋」,於是向母親表示:「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沈復和陳芸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興趣愛好,是他們夫妻情愛日深的重要原因。他們一起賦詩論文,遨遊山水,嚮往擺脫世俗束縛,率性自適的生活方式。〈閨房記樂〉寫沈復夫婦移居金母橋避暑,陳芸說:「他年當與君卜築於此,買繞屋菜園十畝,課僕嫗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畫我繡,以為詩酒之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也。」沈復夫婦不迷戀功名,不貪圖榮華,嚮往躬耕田園,布衣蔬食的簡樸生活,追求精神的自在和愉悅,表現出與主流社會不同的價值觀念。《浮生六記》以濃筆重彩描寫沈復夫婦在簡樸的生活中相濡以沫,患難與共,譜寫了一曲愛情的頌歌。在寧靜的生活中,他們共享生活的歡樂,夫唱婦隨,琴瑟和諧;在危難的時刻,他們不離不棄,協力同心,共度時艱。七夕之夜,沈復鐫刻「願生生世世為夫婦」的圖章,作為他們的愛情宣言。他們特地請人畫了月老的像,以求來世姻緣,充滿浪漫情調。陳芸臨終前,與丈夫訣別的場景,更感人至深。陳芸自知即將離世而去,卻放心不下丈夫,叮囑丈夫續娶,沈復當即表示:「卿果中道相舍,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耳。」陳芸抓住丈夫的手,已無力說話,只是反覆說「來世」兩字,她是用最後的生命與丈夫訂來生之約,真可謂為情而生,為情而死。《浮生六記》對於愛情的描寫,足可列於中國文學之上乘。

沈復與陳芸夫妻之間,是建立在愛情之上互相關愛、互相尊重的平等關係。沈復是這樣回顧他們幾十年夫妻生活的:「芸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懷才識。歸吾門後,余日奔走衣食,中饋缺乏,芸能纖悉不介意。及余家居,惟以文字相辨析而已。卒之疾病顛連,賫恨以沒,誰致之耶?余有負閨中良友,又何可勝道哉?」沈復將陳芸視作閨中良友,他們崇尚自然,熱愛生活,不僅有相同的理想和追求,而且有類似的性格。他們率性豪放,不拘禮教,隨意談笑,肆意調謔,超越了傳統的相敬如賓的夫妻關係。作者在描寫他們的夫妻生活時,故意淡化陳芸作為妻子的身分和角色地位,甚至模糊了性別的界限,以至於沈復有此奇想:「來世卿當作男,我為女子相從。」沈復與陳芸亦妻(夫)亦友的新型家庭關係,蘊含著現代思想意識。

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