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曦說她的創作「是在反映那一刻的社會現實,要我關起門來寫一些脫離現實的故事,非我所願,也非常不喜歡。」所以她的作品充滿現實色彩和感時憂民的情懷,海峽兩岸讀者都稱許。
本書內容囊括教育、政治、旅遊、歷史、人物……等,共分四輯,輯一為台灣經驗,輯二為大陸經驗,輯三為綜合議題,輯四為人物。晚近陳若曦投身環保行列,關懷面從自身周遭到地球村,不僅可看到陳若曦對現實社會的隱憂,也可從小處看出整體環境的大問題。是陳若曦繼七十自述《堅持.無悔》後的最新作品,偏偏言之有物,切中問題核心,令人感動,更令人深思。
本書特色
★繼自傳《堅持.無悔》後的最新力作。
作者簡介
陳若曦
原名陳秀美,台灣台北縣人。就學台大外文系時參與創辦《現代文學》,寫作短篇小說。1962年出版英文小說集《招魂》,同年負笈美國。1966年偕夫投奔中國大陸,適逢文化大革命,目睹清算和鬥爭,1973年舉家遷居香港,開始寫作《尹縣長》等一系列反映文革傷痕的長短篇小說。1995年返台定居,曾獲中山文學獎、聯合報特別小說獎、吳三連文學獎、美國圖書館學會1978年書卷獎、吳濁流文學獎等。
野人獻曝﹝自序﹞ 003
三見蔣經國 013
一代儒士高信疆 019
黃友棣.杜鵑花 024
永遠的老紅帽 027
雕金更雕心 031
收藏界的怪咖 034
媒體治國VS國治媒體 039
大富村今夜有蕭邦 047
台南古蹟開元寺 051
台灣比丘尼的成就 056
我們是一個島 064
一次終結二二八悲情 068
公文橫寫的聯想 073
語文水平直直落 077
漢字簡化是順應世界潮流 083
學好國語,吃遍天下 089
鄰里要多管閒事 094
台灣帝雉 096
情牽廈門 101
後發先至:海南島的啟示 105
清明佳節祭黃陵 108
生態城市好 114
綠色南昌,終老之鄉 118
仙境殺手 122
旅遊:貴州致富不二法門 126
邊塞更顯民族魂 130
喇嘛廟的啟示:遊蒙古的一點感觸 139
天堂歷險記 149
曼荷蓮的女生 160
東歐三國的啟示 168
認真對待「京都議定書」 173
為地球降溫,兩岸加把勁 178
哥本哈根峰會,雷聲大雨點小 185
嗜食野味之風不可長:吃補會吃掉中華文化 191
一個不嫌少,生女兒更好 198
男人時代會結束? 201
家庭主婦萬歲 204
光環之下,更該省思 207
有容乃大 214
文學是苦悶的象徵 217
中華世紀柏 221
一個甲子,歷史能重演幾回? 227
共同語言和文化傳揚 233
收回
自序
野人獻曝
一直很羨慕一些作家的散文才華,他們提筆就能寫一些美和心靈的感受,不受社會事件的干擾,文章也沒時間性,因而不擔心會變成明日黃花。我並非沒有這類感受,只是不覺有下筆的急迫性;我是懶人,碰到不吐不快或應邀才會動筆。十年前出版散文集《打造桃花源》後,遭受背痛的折磨,兩年後做了脊椎手術才得解脫。病痛伊始,我即放棄小說創作,自稱「退休」或「讓賢」,總之把園地轉給年輕人。說我「江郎才盡」也罷,反正我樂得享受「古稀年」的閒情逸緻,省去構思剪裁的煩惱。然而,我從未放棄散文;寫作以雜感居多,希望透過個人的經驗,盡「野人獻曝」的心意。
這部集子包括個人對台灣社會環境變化的觀感,首先是文化議題。新世紀的頭十年,正逢台灣政局大幅動盪,譬如半個世紀了才出現第一次政黨輪替,用「變天」形容都不嫌誇張。隨著媒體自由化,報章雜誌鋪天蓋地,電視名嘴紛至沓來,是百花齊放?抑或眾聲喧嘩?莫衷一是。民主政府要順從民意,一些措施又常引發爭議,說「亂象」也不為過。關心國家大事的知識分子,豈能視若無睹或掩耳不聞?以今日觀昨日,敘事可能有事過境遷之慨,但是箇中轉折,也是歷史的客觀存在,後人知道來龍去脈,相信更會珍惜台灣民主之得來之不易。
正因如此,讀者當可理解,富有時事議論的文字是不易被出版成書的。這本集子能問世,還真得感謝出版社的寬容或不計成本。
其次是環保議題。我從「一九九五閏八月」返台定居,即加入剛成立的荒野保護協會。該會已躍為台灣最大環保社團,說明環保意識正日漸受到重視。處於「地球村」的時代,台灣確實不能自外於國際社會,於是諸如「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和效應,一直是我關注的對象,有機會鼓吹是絕不會放過的。本世紀初,文友林枝旺主編台電刊物《源》雜誌,邀我寫新世紀的台灣,包括了一批環保健將,可惜個人遷居頻仍,剪報散失,電腦又丟掉,如今只留下參與花東大富村火車站音樂會的記憶。
身為晚晴婦女協會的終身志工,男女平權等婦女運動成果也是我樂意書寫發揮的事。我常閱讀美國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品,這方面的資訊便透過聯副的「望遠鏡」專欄加以引述,並對比台灣現狀,希望收到見賢思齊之效。
二十多年前,在紐約見到一位來自大陸、正紅遍台灣副刊的散文作家。我拜讀了他不少悠遊歐美大城市的作品,特別羨慕他能暢遊歐陸的名勝古都,趕緊當面請教。
「請問你是哪一年去希臘的?」
「我沒去過。」
我一愣,趕緊換一個他下筆如有神的城市。「那巴黎呢?」
「也沒去過。」
「可是我讀了你有關這兩個地方的文章……」
「那都是為了寫文章嘛,你知道。」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散文不是小說,不可虛構。這本集子裡寫的全是作者親身見聞,讀者可以放心。
因為剪報散失,個別文章找不到見報日期,請多包涵。
陳若曦 二○一一年三月
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