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

作者: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譯者:趙可式,沈錦惠
出版社:光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9789575467210
$ 80.00
收藏

簡介

本書以作者的集中營經歷為本,揭示人類生命的動力在於尋出意義;人只要參透為何而活,即能承受任何煎熬;而無論處境如何,亦皆有自由抉擇的餘地。本書深入淺出,但振聾發聵人人可讀。自出版迄今,轟動全球,堪稱為研究人類心理學與精神不可不讀的一本經典之作。


作者簡介


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是一位精神官能學及精神分析學教授,以創作「意義治療法」聞名於世,對心理學界的影響及貢獻至深且鉅。納粹當政期間,曾被囚於集中營內,忍受種種非人待遇而終獲生還,因而對存在的痛苦、挫折,及現代人特有的焦慮與空虛感,特別關注。其見解深銳而透徹,為心理學注入前輩諸大師所疏忽的人道精神,開創了心理學的新里程。


書評
(1)
寫書評
8158
(0)
評論 (0)
【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
• 通過生命中的衝突、挫折、危機, 而獲得成長與發展。• 作為一個人, 最重要的考慮是實現意義價值, 而不僅僅為了滿足驅策力及本能; 或只是為平衡協調原我、自我、超我間的衝突; 或只是為了去適應社會與環境而已。• “尼采”充滿智慧的名言:「參透『為何』, 才能迎接『任何』」(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存在的空虛】自殺、酒癮、少年犯、退休老年人都是源於對自身存在的空虛• 每一個人都被生命詢問, 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會有此問題; 只有藉著「負責」來答覆生命。因此, 意義治療學認為「能夠負責」是人類存在最重要的本質。• 【苦難的意義】人主要的關心並不在於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 而是了解生命中的意義。這就是為什麼人在某些情況下, 寧願受苦, 只要他確定自己的苦難如有意義即可。•【演劇意義治療】假設80歲臨終時回顧人生意義•【生命的短暫性】積極解決人生問題的人, 則像此一個撕下日曆的一頁後, 在背面摘記一些日誌, 然後按最歸檔, 最後, 回憶生活的豐盈, 品嚐所有他已經充分活過的歲月。• 【技術】「過份意願」、「過份注意」或「過份反射」, 即是人所預期的害怕會變成真, 而人過份想要得到的卻反而得不到。利用「矛盾取向法」將態度顛倒過來, 如果害怕什麼, 就以矛盾的希望來代替。(e.g. 口吃、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