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里人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馬里奧.普佐(Mario Puzo)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ranslatorText') }}黃煜文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新雨出版社
2017年08月14日
ISBN:9789862272282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另外一種秩序,沒有任何被挑戰的餘地。


西西里人相信──復仇是伸張正義的唯一真正手段,而他們的報復總是毫不留情。


麥可.柯里昂逃亡至西西里的兩年後,五大家族的戰爭告一段落,正準備回到美國當一個「真正的兒子」之時,父親維多‧柯里昂傳來密令,命麥可將一位名叫「吉里安諾」的人帶回美國。


西西里,黑手黨的故鄉,他們主宰一切該有的規矩與制度;而友誼,是這裡唯一的通行證。這裡的每個人都認識吉里安諾。他抗衡政府、他孤軍挑戰當地最大的黑手黨,他深受當地民眾的歡迎與愛戴──所有人都為他禱告、為他祈福。他們稱吉里安諾是「西西里的羅賓漢」,因為他重新定義了「英雄」與「俠義」。


本書特色


● 王志弘裝幀設計

● 繼《教父》後,正宗黑手黨三部曲 Part II,Amazon、Goodreads等眾多網站一致好評

● 內書封打凹,扉頁局部黏合,書衣彈孔穿洞設計



作者簡介


馬里奧‧普佐 (Mario Puzo , 1920 –1999)


一九二○年十月十五日,馬里奧‧普佐出生於紐約市的地獄廚房區,全名Mario Gianluigi Puzo。他的父母是來自義大利南部的移民,兩人都是貧窮的文盲。地獄廚房區當時則是紐約曼哈頓島上一個著名的貧民窟,以雜亂落後的居住品質、嚴重的族群衝突與高犯罪率而聞名。在這樣的環境下,普佐對意裔移民的生活以及社會的地下秩序有些切身的觀察,日後他的許多作品也著墨於此。不過普佐本人則說自己從未與真正的幫派分子來往,在寫《教父》時所有關於黑幫的認知都是靠收集資料而來,他只聽聞過一些最末端的組織犯罪活動,一些幫派份子的傳說以及黑道專用的「黑話」。


普佐的父親安東尼奧‧普佐(Antonio Puzo)是位鐵道養護工,在普佐十二歲時拋下全家人離家出走,於是他的母親瑪莉亞(Maria Le Conti Puzo)移居布朗克斯區,堅強地獨力撫養七個小孩。普佐非常敬愛自己的母親,他一九六五年的小說《幸運的朝聖者》(The Fortunate Pilgrim)中,女主角露西亞‧珊妲(Lucia Santa)的雛形便來自其母,而這部作品也是日後《教父》的原點。


普佐的母親希望他進入鐵路公司上班,他卻喜歡將時間花在泡圖書館,沉浸於文學。二戰時普佐投入美國空軍,不過由於視力不佳並未加參與作戰,而是被派往德國負責公關職務。退役後透過美國政府對退役軍人的補助,普佐在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聽課,並且與在德國結識的妻子愛蕾卡(Erika Lina Broske)結婚,兩人育有三子二女。當時普佐喜歡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並開始寫作短篇小說,同時他也為出版社寫五十美元一篇的書評,成為文字工作者。直到一九六九年的《教父》令他一夕成名之前,普佐一邊創作一邊先後在政府機關當文員,以及在出版社從事撰稿人、編輯等工作。


歷時三年的創作,一九六九年《教父》出版,這本小說不僅是描述黑手黨教父維多•柯里昂與其家族的成長和鬥爭的歷史,同時也是一部美國社會的移民史詩,此書讓普佐一舉成名,停留在暢銷排行榜上持續六十七週,出版後經過四十年,仍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作品之一。


《教父》雖然大紅,普佐卻一直未替柯里昂家族寫下小說續作,直到一九八四年出版的《西西里人》,才成為唯一出自普佐的真正續作。它的內容是回到麥可.柯里昂在槍殺蘇洛索及警長麥克勞斯基後逃亡至西西里的經歷,並講述被稱為「西西里島的羅賓漢」的真實黑手黨徒朱里安諾(Salvatore Giuliano)的傳奇。


一九七八年妻子艾蕾卡過世後,普佐便一直與照顧愛蕾卡的護士卡蘿‧吉諾(Carol Gino)為伴,但並未再婚。持續創作不輟的普佐晚年飽受糖尿病和心臟病之苦,一九九九年七月二日因心臟衰竭在紐約家中去世。《教父》不僅影響後來全世界的黑幫片,也早已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而在普佐過世後,仍有出版社找來其他作家繼續創作,試圖完成普佐所打造的柯里昂家族版圖……


譯者簡介


黃煜文


1974 年生,知名專職譯者。譯有《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Nothing to Envy: Ordinary Lives in North Korea)、《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世界史》(A World History)、《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 Apps》(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與《如何改變世界》(How to Change the World)、《教父》(The Godfather)等書。


裝幀設計者簡介


王志弘(Wang, Zhi-Hong)


台灣平面設計師,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1975年生於台北,1995年私立復興高級商工職業學校畢業。2000年成立個人工作室,承接包含出版、藝術、建築、電影、音樂等領域各式平面設計專案。2008與2012年,先後與出版社合作設立Insight、Source書系,以設計、藝術為主題,引介如荒木經惟、佐藤卓、橫尾忠則、中平卓馬與川久保玲等相關之作品。作品六度獲台北國際書展金蝶獎之金獎、香港HKDA葛西薰評審獎與銀獎、韓國坡州出版美術賞,東京TDC入選。著有《Design by wangzhihong.com: 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

 

 

目錄

第一部│麥可•柯里昂│1950年

第二部│圖里•吉里安諾│1943年

第三部│麥可•柯里昂│1950年

第四部│克羅齊閣下│1947年

第五部│圖里•吉里安諾與麥可•柯里昂│1953年


推薦

烏雲間隙的金色光芒─電影《教父》與小說《西西里人》/乃賴


附錄

關於馬里奧•普佐與《教父》

馬里奧•普佐作品列表

 


 

推薦序


烏雲間隙的金色光芒──電影《教父》與小說《西西里人》

◎乃賴


黑幫片與美國夢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話。在類型故事當中,讀者與寫作者共同編織著、分享著國族的寓言,在故事中映照彼此的鏡像。武俠故事中,對政治與歷史失望的人,在沒有法律、只有門派與神功的幻想世界裡,做著逃避現實,隱遁至梁山泊、活死人墓或海外孤島的夢想。在超級英雄故事中,熱愛當代生活的美國人,想像各式超人類,都來到現實生活中加入平凡人的行列,守護平凡人庸常的城市生活。在西部片或科幻片中,觀眾不斷尋找可以辨識自我的「他者」──或者是殘暴的紅番、或者是高貴的野蠻人,或者是宛如造物主的黑石板、或者是毀天滅地的外星艦隊。不同的時代、文化與故事類型,各自承載了一個國族不同的面向,唯有如此,類型故事才可以不僅僅是類似要素的重複翻轉,而是有更深層的文化意涵。


而黑幫故事,則反映了移民生活、城市歷史與美國夢。半世紀來最好的三部黑幫電影:《教父》、《四海兄弟》,以及《四海好傢伙》各自都對美國夢做出了最悲哀而詩意的詮釋。


在《教父》當中,美國夢被慘酷的現實擊碎。從維多柯里昂一無所有抵達紐約,到最後麥可柯里昂一統紐約,他所付出的代價是徹底背叛了最初的理念;在《四海兄弟》當中,美國夢則是幻影,四十年一場大夢,「麵條」和兄弟們為了生存開始闖蕩,但是半生過後卻是一無所有,徒留淒涼;而在《四海好傢伙》當中,美國夢從一開始就是一場惡夢:亨利夢想成為黑幫,於是他也成為了黑幫,過著夢想中黑幫的生活──有權有勢、無法無天,但是這場夢越做,越像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惡夢,發現時已經沉醉到無法清醒了,只能永無止盡的沉淪。


這三部片又有另一個共通點:主創都是義大利裔,以紐約為場景拍攝的黑幫故事。這絕非偶然。正如馬里奧普佐,因為正是浸潤在濃縮了美國移民歷史的紐約街頭,才能結合義大利文化與美國文化,從既旁觀又身處其中的獨特視角,創作出只有他們才能寫出的不朽故事。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派拉蒙總裁羅勃艾文在經歷了一連串黑幫片票房失利之後,他決定《教父》要讓義大利裔導演來拍攝。終於,時代的風吹向這群在紐約街頭成長的義大利後裔,他們在幕前幕後,走入了電影史:像是馬里奧普佐、法蘭西斯柯波拉與艾爾帕西諾、像是馬丁史柯西斯、勞勃狄尼洛與喬派西。


他們創造了一個時代,我們依舊在光輝燦爛的新好萊塢當中,繼續徜徉在暴力與詩意的紐約街頭。而在血泊與槍聲中,我們看到美國夢或驚醒、或沉淪,或化為泡影消失於虛無當中。


《教父三部曲》電影:美國文化與西西里文化的衝突


《教父》有三重結構:文化上,它是美國夢的縮影、移民生活與城市史;類型上,它是一個縝密而宏大的黑幫史詩,有著陰謀算計、暗殺突襲、背叛買賣,殺戮情仇,這些驚心動魄又讓人汗毛直豎的陽剛要素集大成者;而情感上,它是一個細膩私密、幽微纖細的家庭劇。所以即使經過了無數的致敬、借鑑,《教父》依然難以複製,因為大多模仿者只取了黑幫故事的類型要素,但是失去了文化上的縱深,以及家庭情感的內核。


而最難超越的,當然就是在文化層面上,《教父》所達到的高度。《教父》系列談的是美國文化與西西里文化之間的衝突。


一開始,包納賽拉在黑暗中獨白:「我相信美國。」但所談的卻是這個相信美國的老實人,怎麼樣在美國的司法制度和社會現實當中,徹底失去了尊嚴,最後只好求助於他曾經想要背棄的西西里文化。從此,這個文化的兩難就貫串了整個故事。


之後,麥可柯里昂一身軍裝,帶著打扮入時的典型美國女孩凱亞當斯,進入了柯里昂家族的傳統婚宴,格格不入的他對凱宣稱:「這是我的家族,不是我。」但是相信美國、投身軍旅成為美國英雄的麥可,卻被代表法律的警察打傷,最後他親自殺了警察麥克勞斯基和毒梟索拉索,流亡西西里島。


在西西里島的期間,好青年麥可徹底改頭換面,臉上的傷也代表他精神的蛻變:他成為了一個真正的黑手黨人,他也和凱斷絕聯繫,娶了西西里女孩艾波洛妮亞為妻。這時候的他,選擇了成為西西里人,和他古老的祖先一樣,不用再投入大洋彼端的腥風血雨。


但是兩個人的死,讓他不能不回到美國:桑提諾與艾波洛尼亞,前者讓他必須成為家族的繼承人,後者讓他結下不能不報的血仇。於是,麥可必須又回到美國,這時候,深刻而無法化解的衝突,出現在他的人生當中。雙手沾滿鮮血的他,不能再單純地當個美國人,而家族重擔和妻子之死,又讓他不能永遠在西西里,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於是,他找回凱,並且做出承諾:柯里昂家族合法化。原本見不得光的黑道事業,要全數在美國的光天化日之下,完成融合,麥可柯里昂讓家族事業合法的那天,也就是古老的西西里文化,和新興的美國文化,達成和解,創造新生的時刻。


可惜的是,我們知道美國文化和西西里文化結合的下場:「那是個兒子,而我殺了他。因為這必須結束。沒有人可以改變這一切,就算是你和你的兩千年西西里傳統也一樣。」


凱在《教父2》當中,對著麥可的咆哮,她讓他們的孩子墮胎,這一切都破裂了。美國與西西里,這兩者之間必然互相摧毀,而麥可的努力不但徒勞,最悲哀的是,命運逼得他要一手摧毀一切他最愛的事物。


在悲觀且充滿批判性的法蘭西斯柯波拉的視角下,《教父》無比陰鬱而悲哀,甚至一直到《教父3》,柯波拉依然要讓麥可贖罪,在他心中,《教父三部曲》就是一個好人成為壞人,背負無法救贖的黑暗罪孽的故事──而從他的兩部金棕櫚獎的電影《對話》和《現代啟示錄》可以知道,這就是他對美國的看法。


吉里安諾:烏雲間隙的金色光芒


但《教父》不只是只有柯波拉的版本。不管是從小說和電影的對比,或是從《西西里人》的故事,我們都可以發現,馬里奧普佐並沒有法蘭西斯柯波拉那般鍾愛悲劇。《教父2》當中最黑暗的情節:麥可下令殺死二哥弗雷多,就是柯波拉而非普佐的點子。在馬里奧普佐筆下,《教父》並不是一個純然的悲劇,而是一個有著英雄氣、江湖味、極度陽剛的男性神話。而《西西里人》更將這些特色發揮到極致。


《西西里人》發表於1984年,《教父》首部曲在1972年問世成為經典,而《教父續集》也在1974年收穫巨大成功。在整整十年之後,馬里奧普佐要推出續作,勢必面臨了巨大的考驗。柯里昂家族是個巨大而宏偉的宮殿,教父系列就是帝國衰亡的史詩,每根梁柱的頹圮都是必然且不可逆的。這個精巧的巨構,一磚一瓦都難以動搖,所以不能在主架構上橫生枝節。而在電影已經完美呈現的橋段,作為原作者兼編劇的馬里奧普佐,可能也沒有興趣用小說重現一次,因此,在小說續篇中,要如何找到新的視角,能夠讓教父故事更加生色,同時不失去馬里奧普佐本人的風格呢?


《西西里人》找到了一個絕妙的答案。電影教父三部曲只有一個絕對的主角,就是麥可柯里昂。整個主題環繞在麥可的墮落與罪惡,無比沉重、無比黑暗。但是《西西里人》的主角是帶領西西里與義大利當局、黑手黨戰鬥的鬥士薩爾瓦多‧吉里安諾,一個宛如加里波底的民族英雄,而麥可柯里昂,在居住西西里島的期間,收到命令要接吉里安諾回到美國,扮演旁觀者的角色。


吉里安諾是西西里的義賊,他充滿魅力,光芒萬丈,這個故事沒有柯里昂家族的陰鬱,而像是一個極致浪漫的武俠小說一樣,有著最陽剛的靈魂充滿力道的碰撞。從這個絕妙切入,馬里奧普佐找到了一個和電影不同,卻能相得益彰的原創故事。


吉里安諾的英雄篇章,夾雜在麥可柯里昂的黑色史詩當中,宛如在沉重烏雲當中灑落的金色光芒。在日後,麥可的黑暗內心,總會不時閃現吉里安諾的光芒。正因為其黑暗,光彩更顯得可貴,而其耀眼,也更顯得麥可的無邊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