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的呼喚(二十週年紀念版)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維克多.法蘭可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ranslatorText') }}鄭納無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心靈工坊文化
2017年01月13日
ISBN:9789863570851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將一場看來毫無意義的受難,轉變成真正的人性成就。
──維克多‧法蘭可

〔推薦〕
王浩威/作家、心理治療師
南方朔/文化評論人
趙可式/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名譽教授
蔡昌雄/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

本書是二十世紀瑰寶級人物、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九十歲時出版的自傳。法蘭可在心理治療界地位非凡,不單因為他繼佛洛伊德、阿德勒之後開創「第三維也納治療學派」,更因為其特殊的人生經歷——自納粹集中營倖存。他在集中營飽受摧殘,又失去了妻子、家人,就在絕望之際,內心卻浮現:「我是為某事而存在的……」這樣的呼喚。在絕境中傾聽天命的召喚,成為法蘭可重生的力量,進而成為其治療理論的核心。

很少有心理學家經歷如此巨大的創痛,也因此,法蘭可超越苦難、開創意義治療被視為奇蹟。這個治療理論著眼於「希望」,數十年來不僅造福無數精神疾患者,也是芸芸眾生困頓時的明燈。他一生為人的存在尋找意義,也寄望每個人都能找到更好的意義。

從書中可以看見大師的幽默、天才、感性執著,不時閃露的小智慧,而他超越巨痛後的豁達,更是令人景仰。法蘭可已經離世二十年,但他帶給世人的啟發卻歷久彌新,讓人深深反思自身存在的意義。


作者簡介:

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 1905-1997),曾任維也納大學神經暨精神病學教授,曾於維也納市立醫院門診部擔任神經科主任長達25年,他所創立的「意義療法」亦被稱為「第三維也納治療學派」。哈佛、史丹佛、達拉斯、匹茲堡等大學都曾邀請他擔任客座教授,他也曾以特聘教授的身分至美國聖地牙哥與加州等地的國際大學任教。

法蘭可教授1905年出生於維也納,在維也納大學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後,又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二戰期間,他曾在奧斯威辛以及其他幾座集中營內度過三年的歲月。

他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了無數次,前後共計四十年。他曾獲得歐洲、北美、南美、亞洲與非洲等地的大學頒發的總共29個榮譽博士頭銜,在他榮獲的許多殊榮當中,亦包含了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的普菲斯特奧斯卡獎,以及奧地利科學院的榮譽會員。

法蘭可教授的39本著作至今已被譯成48種語言,其中英文版的《意義的追尋》(Man's Search for Meaning)已發行達百萬本,並榮登「美國十大最具影響力書籍」之列。

1997年,維克多‧法蘭可教授於維也納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