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眼中的金錢──財富的倫理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葉仁昌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8年08月10日
ISBN:9789863601166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財富的大師,不就是巴菲特嗎?
其實很多頂尖哲學家也是財富的大師。
他們雖然不懂理財,但談起財富卻很有智慧。
這樣的大師,本書討論了30位以上,如此大規模的探索應該是「創舉」了!
你大概找不到一本如此談「財富」的書。

失落的財富教養

為什麼談到財富時,一般人想到的大師不會是孔子、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伊比鳩魯、耶穌、奧古斯丁、摩爾、馬丁路德、洛克、盧梭、休謨、亞當斯密、邊沁、普魯東、馬克思、克魯泡特金或韋伯?為什麼論及金錢,每個人聯想到的就只會是如何投資和理財?

現代人滿腦子想賺更多錢,但你最該問自己,為什麼要有錢?面對財富,其實是一種教養,裡面有著深刻的價值思辨和選擇。

在全球資本主義的時代,錢潮橫流,「財富=成功」成了普世價值。「沒有財富的教養,難免淪為財富的野獸。」當人們努力追求金錢,競逐各種新興理財工具和投資標的之際,其實最該問自己,「為什麼要有錢?」這關乎我們在面對財富時的內在心態或價值觀,亦即「財富的教養」,而其中隱含了深刻的價值思辨和選擇。

本書的寫作可視為建構財富倫理的基礎工程,從大思想家們和主流歷史切入,不拘古今中外,討論了洛克、盧梭、休謨、亞當斯密、邊沁、普魯東、馬克思、克魯泡特金、韋伯……等歷史中超過三十位以上的思想大師,並將其分成三條基本路線:一、輕看財富、貶抑私產的論調;二、夠用就好、財富的小康之樂;三、邁向資本主義的無限利潤心。而後則扼要歸結出四大核心課題:財富的追求動機、獲取之道、如何使用,以及分配正義。透過提綱挈領的剖析,為下一步的現代引申應用建立寫作框架。

大規模地探討財富倫理,其題材與寫作企劃不僅少見,更難能可貴的是,本書處處以大師們的一手原典來鋪陳和論述,回歸他們最真實的原旨和語言風采,讓大師們用自己的文字來為自己發言,由他們親自拿起麥克風來向讀者說「書」。

作者在書中所呈現的,並不只是大師們所給出的「答案」,更溯源似地探究答案「背後」所訴諸的理由、原委和論證邏輯;不僅陳明大師在財富倫理上表達了什麼樣的最終立場,更要讓讀者清楚理解,他們如何予以辯護及合理化?期待能給予讀者一種屬於歷史發展和脈絡的整體掌握,並能針對其中的各種論證,呈現出既清晰又準確的思辨分析。

作為一本涉及財經的哲普,本書不為學術而生,而是完全著眼於與非專業的社會人士對話,是以作者苦心斟酌,刻意避開許多周邊的和複雜的學術性爭論,好讓讀者在賞閱之際,能心無旁騖地,聚焦於各個大師有關財富倫理的主軸內涵。本書內容扎實細膩,飽含經典內蘊,質感與份量並重,無疑是提升財富教養的入門首選。


作者簡介:

葉仁昌,一九五七年出生於台灣澎湖。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系退休教授,仍兼授中國政治思想史、政治社會學、以及中國管理哲學等課程。

著有《儒家與韋伯的五個對話》(聯經,2015)、《獨唱的男人:隨想手札》(橄欖,2005)、《儒家的階層秩序論:先秦原型的探討》(瑞興,1996)、《邁向台灣神學的建構》(校園,1992),《五四以後的反對基督教運動:中國政教關係的解析》(久大文化,1992),並曾於一九九○年獲得「中國政治學會」傑出博士論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