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誘惑(第二版)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瓊安.魏蘭—波斯頓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ranslatorText') }}宋偉航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8年07月10日
ISBN:9789863601142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當代孤獨的喜悅與痛苦
當代人不再有族人可以相依,不再有上帝可以歸屬。
孤身一人過日子的情況之多,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獨自一人——也就是孤獨——只要份量正好,若再搭配上份量正好的依戀,似乎是生命相當美妙的調劑。既需要親密,也需要疏離;既需要伴侶,也需要孤獨。」

我們這時代的個人發展,常標舉個人主義,而不強調合群生活,孤獨因而成為我們這時代的重要課題。我們之所以自願選擇孤獨,為的是要保證自己的獨立自主,今天諸多科技的發展,也在支援我們走向孤獨的道路。經濟的發展,可以讓我們不一定要住在關係緊密的社會裡,一樣可以生存得很好。可是,這樣的發展於我們的心理上,有什麼影響呢?這種追求孤獨的趨勢,背後的驅力到底是什麼呢?

魏蘭—波斯頓博士舉了許多孤獨的矛盾現象,也引證了一些古典的故事和童話,帶我們一窺隱居靈修和回歸自然的傳統。她也檢視了孤獨之所以痛苦的原因、世人看待孤獨的方式、處理孤獨的方式,以及孤獨於心理成長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透過佛陀、聖安東尼、耶穌等人的例子,魏蘭—波斯頓博士為我們抽析出個人若是選擇孤獨,通常會碰上什麼考驗:自以為高人一等的幻想、離群索居等等。

我們若是在童年裡未能培養出「有伴的孤獨」能力,或是喜歡用孤獨作藉口以逃避人際來往的話,我們就會因為孤獨而苦。魏蘭—波斯頓博士認為心理治療所要做的,便是發現我們以獨自成長為獨立的人,同時又不致將世界阻隔在外。由她執業生涯裡碰見的一些案例,可以告訴我們孤獨在心理治療的架構裡面,可以有怎樣的推演和發展。我們若是永遠無法在人類的大家庭裡找到孤獨,那就只有從個人的生命孤獨裡去尋找了。

※ 原書名:孤獨世紀末


作者簡介:

瓊安.魏蘭—波斯頓(Joanne Wieland-Burston),是在慕尼黑和蘇黎世執業的美國心理分析師。范德比爾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比較文學博士、法國文學碩士,一九九○年於蘇黎世的榮格學院(C. G. Jung Institute)接受心理分析訓練,且曾取得榮格學院的分析心理學家文憑(一九八一年)。她的第一本書Chaos and Order in the World of the Psyche(Routledge,1992),已有德文、瑞典文、義大利文等版本。本書則於一九九五年以德文由Kreuz Verlag出版(名為Einsamkeit)。

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在歐洲各處重要學術機構演講,例如The World Council for Psychotherapy、The Deutsche Gesellschaft fur Analytische Psychologie、C.G. Jung Institute in Munich等。目前在蘇黎世的榮格學院和慕尼黑的心理分析機構教授榮格心理學,定居慕尼黑。


譯者簡介:

宋偉航,台灣大學歷史系、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目前專事翻譯。譯作包括《有關品味》、《企業蛻變》、《全腦革命》、《伍迪艾倫脫口秀》、《綠色企業》、《靈魂考》(立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