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戰的年代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余光中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9年09月01日
ISBN:9789864502554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在冷戰的年代》初版於一九六九年,由藍星詩社付梓。創作本書時余光中剛過不惑之年,他在美國讀書的期間,正值越戰方酣,帶動反戰的搖滾樂風潮,深受美國的「敲打樂」(搖滾樂)影響而具有叛逆精神的余光中,試圖創造出一種中文詩的強烈節奏,並且放膽對句法進行種種變化實驗,作品青春又生猛。

   

本書集結他一九六六~一九六九年的五十餘首詩作,是他浸潤西潮後回頭審視傳統文化,所寫出的最具批判、抗議精神的經典之作。書中收錄余光中多闋代表作,如帶有反戰色彩的〈如果遠方有戰爭〉、〈雙人床〉、〈在冷戰的年代〉,以不懈的創作對抗死亡的〈火浴〉,嘲弄青春戀歌消逝的〈或許所謂春天〉,詠歎藝術家的〈蠋夢蝶〉、〈炊煙〉,篇篇易讀,句句可誦。


純文學出版社在一九八四年改版此書,半世紀後九歌重新排版上市,收入陳芳明的評論文章和本書相關的評論索引摘要,重新省思這部台灣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見證詩人余光中詩藝臻於顛峰的轉捩點。

   

整冊詩集充滿文字的張力、想像的迴旋、音樂的升降,呈現個人情感的抑揚頓挫,描摹處於動盪時代內心的掙扎與翻騰。余光中曾經回首書中前作,自述:「覺得其中有一股銳氣,為自己的近作所不及……。今天恐怕寫不出來了。」「《在冷戰的年代》是我風格變化的一大轉捩,不經過這一變,我就到不了《白玉苦瓜》。它是我現代中國意識的驚蟄」。余光中的愛與怒、同情與譏諷,都在這本詩集中,對於了解余光中的詩作,研究他這位詩人,堪稱重要史料。


本書特色   


★余光中經典詩集《在冷戰的年代》,藍星詩社初版於一九六九年,純文學出版一九八四年改版,收錄許多具有反戰與情色意味的知名詩作。


★絕版半世紀,重新經典出版,新收錄《在冷戰的年代》各版本書封,並收入陳芳明評論文章一篇。


好評推薦


對照於當年的同期詩人,余光中的想像已頗具突破的勇氣。特別是面對越戰的爆發,他採取的是反戰的立場。曾經受人議論的〈雙人床〉與〈如果戰爭在遠方〉,無疑就是他反戰思考的生產品。――陳芳明


《在冷戰的年代》很可能是余光中的最佳詩集,既有飛揚跋扈之氣,又見猶夷掙扎之情。這時,他獨樹一格的「新造無韻體」終告成熟,此體宜於鋪展、馳縱與堆疊,特別適合能雄辯、擅氣勢、好修辭的詩人。此外,他精準把握到「冷戰」時代下的精神困境,因而寫出〈雙人床〉那樣極立體的名篇。——唐捐


《在冷戰的年代》和《敲打樂》的作品,余光中擺脫了典律的拘束,也從古典情境解放開來。他向當代歌謠,向他心儀的巴布.狄倫,也向費靈格蒂(L. Ferlinghetti,一九一九~)借鏡……――李敏勇


〈雙人床〉、〈如果遠方有戰爭〉、〈鶴嘴鋤〉……這一系列作品,色慾飽滿、酣暢淋漓,令人側目。即使曾被某些學者看成色情文學,我想余光中大概也不以為忤吧。年輕學子在最熱血的年紀裡若讀過余光中──那永遠的愛與怒,想必永遠都不會忘記。――凌性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余光中(1928~2017)


一生從事詩、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詩風與文風的多變、多產、多樣,盱衡同輩晚輩,幾乎少有匹敵者。從舊世紀到新世紀,對現代文學影響既深且遠,遍及兩岸三地的華人世界。曾在美國教書四年,並在臺、港各大學擔任外文系或中文系教授暨文學院院長,曾獲香港中文大學、澳門大學、臺灣中山大學及政治大學之榮譽博士。先後榮獲「南京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之貢獻獎、第三十四屆行政院文化獎等。


著有詩集《白玉苦瓜》、《藕神》、《太陽點名》等;散文集《逍遙遊》、《聽聽那冷雨》、《青銅一夢》、《粉絲與知音》等;評論集《藍墨水的下游》、《舉杯向天笑》、《從杜甫到達利》等;翻譯《理想丈夫》、《溫夫人的扇子》、《不要緊的女人》、《老人和大海》、《不可兒戲》、《梵谷傳》、《濟慈名著譯述》等,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一)、(二)、《秋之頌》等,合計七十種以上。

 

目錄

純文學版序

致讀者

帶一把泥土去──致瘂弦

凡有翅的

雙人床

楓和雪

九命貓

公墓的下午

野礮

臘梅

月蝕夜

自塑

母親的墓

聞梁實秋被罵

想起那些眼睛

火浴

狗尾草

如果遠方有戰爭

雪橇

或者所謂春天

弄琴人

醬瓜和月桂樹

夜行人

孔雀的下午

乾坤舞──為黃宗良舞蹈會作

白災──贈朱西甯

所羅門以外

蠋夢蝶──贈周夢蝶

七十歲以後

死亡,你不是一切──兼所羅門

安全感

每次想起

櫻桃呢總是

天使病的患者

越洋電話

月光這樣子流著

馬思聰之琴

有一個孕婦

時常,我發現

在冷戰的年代

超現實主義者

炊煙──劉鳳學舞,張萬明箏

讀臉的人

一枚銅幣

一武士之死

凡我至處

熊的獨白

老詩人之死

我夢見一個王──題王藍同名水彩畫

忘川

空酒瓶

航空信

哀歌

番石榴

後記

 

附錄

余光中的現代主義精神──從《在冷戰的年代》到《與永恆拔河》 陳芳明

《在冷戰的年代》相關索引摘要

 

收回

 

純文學版序


《在冷戰的年代》是繆思為我生的第九胎。


那時我正在壯年,但世界正在動亂。海峽的對岸,文革正劇,劫火熊熊裡,只摀著同一張面孔,同一冊小紅書。海的對岸,越戰方酣,新聞圖片裡聞得到僧尼自焚的焦味。這些,都記錄在我的詩裏。同時,我壯年的靈魂在內憂外患下進入了成熟期,不但趕於探討形而下的現實,形面上的生命,更趕於逼視死亡的意義。這時自我似乎兩極對立,怯懦的我和勇健的我展開激辯。


中國是什麼?我是誰?那時我最關心這兩個主題。


那時的我,常在詩中擔任一個樂觀的失敗者。這角色常被一種力量否定,卻反身奮戰,對否定再作否定,也就是說,有所堅持,有所肯定。因此那時的詩也往往始於否定而終於肯定,例如〈有一個孕婦〉,或者始於徬徨而終於固執,例如〈火浴〉。有時甚至於在一句詩裏就完成了否定與肯定,矛盾與調和。例如在文革期間,我曾去香港的邊境北望,寫下〈忘川〉,其中有這麼一句:


患了梅毒依舊是母親


「梅毒」是我對文革的否定,而「母親」是我對中國大陸的肯定。我肯定的是中國之常:人民、河山、歷史;而否定的是中國之變:政體。海外以自由主義自許的讀書人裏面,頗有一些分不清兩者,或是不敢把兩者分清。我寫下這麼一句,自問可以心安理得,面對李杜。我始終覺得有所抉擇有所否定的肯定,才是立體,具體,而滿口「偉大的祖國啊我愛你」式的肯定,不過是平面,抽象。


一個主題,我有時喜歡從正反兩面去探索,想寫出相反相成的兩首詩來。近例是〈松下有人〉與〈松下無人〉。遠例則可舉這本詩集裏的〈雙人床〉與〈如果遠方有戰爭〉;〈凡我至處〉與〈熊的獨白〉。〈雙人床〉的主題是:唯愛情可靠,但〈如果遠方有戰爭〉卻問:愛情足夠嗎?〈凡我至處〉說:掌聲不可靠;〈熊的獨白〉卻說:噓聲不足畏。評論家如果只拈出一首來大做文章,未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隔了十多年再來讀這些「壯作」,覺得其中有一股銳氣,為自己的近作所不及。像〈一武士之死〉中這兩句:


死,是靈魂出鞘的一種典禮

禮成,只留下生鏽的劍鞘


今天我恐怕寫不出來了。可是也有幾首文字不夠自然,欠缺鍛鍊,在新版中已經酌加修改。


《在冷戰的年代》是我風格變化的一大轉捩,不經過這一變,我就到不了《白玉苦瓜》。它是我現代中國意識的驚蟄。但是藍星叢書初版迄今已十四年,未有再版,其間除了出過一個香港版之外,只有部分作品常在選集和評論裏露面。現在可喜「純文學」為它重排新版,年輕一代的讀者當可盡覽全豹。對作者說來,卻有一點回顧展的滋味。所謂「時間的考驗」,大概就是這樣吧?


余光中 七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