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全集‧本生因緣故事畫卷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ISBN:9620752783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本生因緣故事是佛陀前生故事及教化因緣,在佛教中有重要地位,有助了解佛教的精神。敦煌本生因緣壁畫又以數量及兼處中原與西域而有自己的特色,名作極多。本書以本生因緣故事畫盛衰及復興為脈絡,並可見其漢化過程。


內容特點:


(1) 從佛教、歷史、文學角度,論述敦煌本生因緣故事畫在北朝及隋由盛轉衰,及在晚唐復興的過程,具見佛教漢化的情況;分析敦煌本生因緣故事畫的特點,指出它的珍貴價值。

(2) 收錄25個有趣的本生因緣故事。本生因緣故事實為印度民間故事集錦,情節曲折生動,富想像力,故事可讀性高,壁畫亦風格多變。

(3) 收入200多幅精美珍貴的敦煌本生因緣故事畫,包括著名的捨身飼虎故事畫等,並有極多局部圖像,足供欣賞。

(4) 本生因緣故事壁畫的情節有些多達20多個,本書特以情節分佈圖以助讀者解讀畫面。


前言

本生因緣故事畫的盛衰


本生,梵語作Jataka,音譯多伽。佛教認為,釋迦在過去無數世,與眾生相同,也處於六道輪迴之中。他之能成佛道,是因其在無數輪迴之世能堅定信念作捨身救世、施物濟人的菩薩行以及堅持修行、精進求法的個人歷煉,並修滿“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緣故。“本生”就是講述佛上述事跡的故事。有一部分是佛講述弟子及傍類(動物)過去世的故事,謂之本事,梵語作itivrttaka,音譯伊帝曰多迦。其特點是在故事結尾加“某某即是我也”,因此亦歸入佛的本生。


因緣,梵語作nidana,音譯尼陀那。即人世事物形成的因由和機緣,指佛向大眾講述生死輪迴、因果業報的種種事例以渡化眾生。


還有一種,謂之譬喻,梵語作avadan,音譯阿波陀那,它以譬喻解說本生、因緣經義,使眾生易於領悟。後亦歸於本生或因緣。


在早期佛教的傳播中,除本生、因緣外,還有佛傳。他們之間既有前後相接的聯繫,但又各自獨立。佛傳講釋迦今世從入胎、降生、成長到菩提樹下悟道成佛的俗人生平。敦煌石窟佛傳畫因有另卷專述,故在此不贅。


本生和因緣,大量擷入古印度的先賢故事、民間傳說、遺聞稗史和醒世箴言、處世格言、啟智寓言。它們故事性極強,能深深地吸引讀者、聽眾。佛教把這些生動的故事,串以因果業報、輪迴轉世的思想和慈憫眾生、拯世濟民的道德規範,作為釋迦過去、現在的業績,以宣傳佛理,教育世人。在中國則可達到“成教化,助人倫”的目的。本生、因緣故事散見於很多經典中,據傳印度巴利文記載的本生故事就有500餘則。這些本生故事很快就傳遍南亞和東南亞地區,並傳入中國新疆和中原地區。現在印度還有公元2世紀巴爾湖特(Bharhut)、山奇(Sanchi)、摩陀羅(Mathura)、犍陀羅(Gandhara)、阿旃陀(Ajanta)等古塔及石窟中的本生、因緣故事的藝術遺跡。傳入中國後,在新疆的克孜爾、庫本吐拉等多處石窟,敦煌地區各石窟,大同雲岡、洛陽龍門、天水麥積山等多處石窟都彩繪和雕刻了大量的本生、因緣故事畫。上述石窟中雖不乏藝術很高的精品,但經全面考察,上述佛教藝術遺跡中的本生、因緣故事畫的刻繪作品,都不及敦煌的故事畫。首先,敦煌的本生、因緣故事畫,從4~6世紀(十六國到隋)延續了約200年,此後又在8~10世紀(晚唐到宋)的200多年間再次出現,在藝術上有連續性,保存了十分豐富翔實的資料。其次,敦煌的本生、因緣故事畫,本質雖屬佛教,但它入壁繪畫的題材,卻反映了一定時期的歷史情景、社會狀況、政治變化及傳統思想,具有較強烈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點。再者,在晚唐、五代、宋的本生、因緣故事畫中,可以見到它與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變文、講經文相輔相成,從而推動中國文學藝術發展的關係。總之,敦煌的本生、因緣故事畫,具有反映歷史的重要形象資料。


在敦煌石窟中,本生、因緣故事畫主要繪於早期的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等洞窟和晚期的晚唐、五代洞窟。按現存畫面所能識別者,共涉及53個故事、124幅畫。由於壁畫殘毀、漫漶不清和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