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 -- 一九六九 歌詞卷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2020年06月03日
ISBN:9789620745867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item.activityName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BuyButText')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發掘香港五六十年代流行國粵語歌詞的文學價值 了解社會的價值觀轉變
粵語歌詞
本部分選入一九五○年至一九六九年間面世的粵語歌詞一百首,藉此反映這二十年間,香港的粵語歌詞創作的發展軌跡,展現作品風貌以至文學成份。粵語流行歌曲在五、六十年代地位很低,也難以知道那時的歌詞作者會不會要求自己筆下的歌詞創作具文學價值。然而,文字創作多多少少都帶些文學成份。本部分之作品編選,也考慮藝術價值與文獻價值之兼容。
國語歌詞
香港國語流行曲由盛至衰逾二十載,一直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價值觀的轉變。戰後南來者眾,充滿上海遺風的歌曲主導市場,但同時也有人著重文以載道的寓教於樂歌曲。五十年代中,資本來自不同地區的國語電影和唱片業互相合作,使電影歌曲成為國語流行曲重要的部分。電影公司以紅歌星為歌藝不精但具潛質的影星幕後代唱,歌路以城鄉互動為主。另一些電影公司則以發掘歌影雙棲新星以拓展業務,並為他們創作不少展現青春的歌曲。
* 叢書簡介
二○一六年夏,《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十二卷全套面世後,另一階段的《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一九六九》編纂計劃隨即開始籌備,二○一七年組成主編團隊,編纂方式沿用《中國新文學大系》的體裁分類,同時考慮香港文學不同類型文學之特色,分別編纂為新詩卷一、新詩卷二、散文卷一、散文卷二、小說卷一、小說卷二、話劇卷、粵劇卷、歌詞卷、舊體文學卷、通俗文學卷一、通俗文學卷二、兒童文學卷、評論卷一、評論卷二和文學史料卷共十六卷。
《香港文學大系一九五○—一九六九》由二十一位專家學者擔任主編,追本溯源,鉤沉史料,選取經典,亦發掘被遺忘佳作,編選原則兼顧藝術水平、文獻價值與歷史意義,各主編撰寫〈導言〉,說明選輯理念和原則,為讀者指引閱讀方向,為研究者提供珍貴史料,為變動、轉折而尋求創新的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造像。
編者簡介:
黃志華,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資深中文歌曲評論人。近二十年來積極研究香港早期粵語歌調的文化與歷史,梳理有關粵語流行曲創作的理論,有關著作已達十七種,包括《香港詞人系列:盧國沾》、《原創先鋒》等。
朱耀偉,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教授、香港研究課程總監,研究範圍包括香港文化、全球化及後殖民論述。著有專書逾三十種,包括近作Hong Kong Cantopop: A Concise History、Found in Transition: Hong Kong Studies in the Age of China、《香港關鍵詞:想像新未來》(編)等。
吳月華,香港電影研究者、影評人。《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紀錄片編劇、《歌影旅途》節目主持,曾參與多項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籌劃工作,另有電影編著作品刊於《許鞍華 電影四十》、《HKinema》、香港電影資料館《通訊》等書刊。
盧惠嫻,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助理教授。愛好文化研究,曾參與粵曲文化與長者生活研究,另有探討中文流行歌曲與港人身份認同關係。著述包括〈後九七的本土意識想像〉,收錄於鄭宇碩主編的《探討本土主義》一書。
香港文學大系 1950-1969
{{_getLangText('m_asideSeriesBookListBut_moreText')}}>
香港文學大系 1950-1969 通俗文學卷二
陳惠英
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 通俗文學卷一
黃仲鳴
香港文學大系 1950-1969 散文卷二
危令敦
香港文學大系 1950-1969 散文卷一
樊善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