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靈鳳日記(全三冊)

作者:葉靈鳳,盧瑋鑾,張詠梅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20年05月26日
ISBN:9789620433115
收藏

簡介

葉靈鳳,原名葉蘊璞,江蘇南京人。生於一九○五年,一九二五年加入創造社,一九三○年加入左翼作家聯盟。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在上海參加《救亡日報》工作,一九三八年廣州失守時適在香港,未能北返,遂在香港定居,直到一九七五年病逝。

葉靈鳳的著作主要有小說、散文和隨筆,也從事文學作品的翻譯。又是著名藏書家,對香港史地中外文收藏尤其豐瞻,對香港歷史風物深有研究。其讀書小品雅淡雋永,知識與趣味共融,自八十年代輯為《讀書隨筆》三冊以來,一直深受國內外讀者喜愛。

葉靈鳳的生平,難以擺脫與魯迅之恩怨,及香港淪陷期間曾為日偽機構工作的問題。《葉靈鳳日記》簡略而真摯的剖白,為其最後三十年行事提供耐人尋味之線索。

葉靈鳳是內地與香港文化界知名人物,一生傳奇多彩。一九三八年來香港,在這裡度過三十七年時光。此日記一套三冊(兩冊文字與一冊圖集),收錄了他從一九四三年至一九七四年的日記,是經年累月的記憶,是時間的見證,真實展現一位文人大家的讀書、寫作及編輯生活;加上盧瑋鑾及張詠梅老師的箋和注,讓讀者了解到那些年香港的文藝脈絡與社會情態,簡直是本土社會與文化發展變化的縮影。


作者簡介:

葉靈鳳,本名葉蘊璞,1905年生於南京,就讀上海美術專門學校,後加入創造社,曾擔任多種文藝刊物之編寫工作,及主編多份報刊副刊,1930年代更擔任上海現代書局總編輯。抗日戰爭時期來港,先後編輯《立報》、《星島日報》副刊,後來長期主編《星島日報》文藝副刊〈星座〉,至1973年因眼疾退休,終於1975年病逝。
書評
(2)
寫書評
三聯出版
(8)
評論 (0)
葉靈鳳日記的意義
推薦
關於《葉靈鳳日記》,不妨從頭說起。「頭」,指的是這套書的裝幀設計。書盒圖像,隱約似一頭拍翼飛舞的鳳凰,而鳳凰自然與作者的名字與形象掛鉤,文化界行內人不但一看便聯想到葉靈鳳,還有他那張「價值連城」的鳳凰藏書票(有人在拍賣會以六七千元投得他的一部英文藏書,這書不大珍罕,「貴」在書前貼了一張鳳凰藏書票)。日記兩冊連別錄,封面都以細沙似的圖像組成,「舞動黃沙」,隱喻時間的流逝,可以說,這套書由(印刷)形式以至內容,都展現一種優雅的文人氣質。葉靈鳳一九三八年來香港,直到一九七五年去世,他的日記,涵蓋了他去世前三十一年(一九七五年缺記)的時光。這是香港民生艱苦、社會動盪,經濟尚待起飛的年代,葉靈鳳在香港以編輯為生,以寫稿幫補家計(甚至是主要的支柱),他的日記,透露了一代文化人在香港這商業社會的謀生不易,期間少不免還要在政治狹縫中轉折求存。在最後的日子裡,葉靈鳳在日記中曾這樣寫:「今日係舊曆四月初九,浴佛節後一日,為我生日。今年已六十有九了,歲月催人,真不容情,許多少年時代的荒唐事好像仍在眼前。今晚中凱、中絢、中敏等聯合在京華酒家請晚飯,筵開三席,常見的朋友們都來了,熱鬧了一番。」(一九七四年四月三十日)一部日記,就只是這裡提了一句「少年時代的荒唐事」,是些甚麼事,就讓他前半生事跡的研究者去追尋。這三十多年來,葉靈鳳可說是鉛華落盡,返璞歸真,生活就在住所與編輯室裡度過,平日主要就是買書、讀書、寫作,或與家人和朋友茶聚歡宴。日記沒有「爆料式」的內幕,但透過坦率的記述和表白,從中我們可以探視作者之為文人、知識份子、編輯、藏書家、藝術鑑賞家、丈夫、父親等各方面的意蘊和社會意義。加上給日記作箋和注的盧瑋鑾老師和張詠梅老師提供的補充資料和提示,足以讓讀者重溫也許久已忘懷的香江歲月,從舞動的黃沙中,看出一個時代的縮影。讀《葉靈鳳日記》,雖有盧、張兩位老師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但日記字裡行間,還有許多空間讓讀者自行探索作者本身和當時社會民生的細節。如一九五二年八月二十八日日記提到:「往訪欖勿拍賣行主人欖勿君」,原來早期已有不同族群在香港生活和經商,這位欖勿君的家族與香港素有淵源,老欖勿是立陶宛人,在香港德語族群中,算是活躍,他的不少子女都在香港出生以至去世,仔細翻查,不難發現欖勿家族中人的一些動人事跡。又如愛讀葉靈鳳讀書隨筆和香港史話的讀者,從日記中也可知道葉靈鳳怎樣發掘和累積素材,寫成一篇篇知識與趣味並重的文章,對他的寫作歷程和讀書志趣,有較完整的認識。* 本文作者為本書責編,香港著名作家、編輯許迪鏘先生。
CC
(0)
評論 (0)
書評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