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AlphaGo以4:1的比數大勝南韓圍棋冠軍李世乭,
世界驚嘆科技進步的同時,一股對AI的恐慌浪潮席捲全球......
人類未來能與機器和平共存嗎?還是,終究會被機器所「清理」──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大學與清華大學教授連袂作序,各界巨擘強力推薦的科普讀物!!
GoogleDeep Mind實驗室研究員評論:「對當下研究人工智慧演算法、長遠討論智慧理論以及機器人倫理都有重要啟發。」
【機器與人類有何不同?從貓咪說起】
一隻行走的貓咪,儘管牠在下一時刻的動作完全不同,但我們會認定這是同一隻貓,而不是又憑空換了一隻貓。如果貓咪被剃了毛,我們還是能推理出,是毛被剪掉的同一隻貓;但機器卻可能認為:原來的貓消失了,新來了一隻沒有毛的貓!
【想要發展高等智慧,需要先擁有「敏感肌」】
人類只用了七百萬年,就演化出恐龍一億七千萬年都無法產生的高等智慧,究其原因,居然是因為人類擁有相對於恐龍敏感的皮膚,能清楚劃分自我與外界,進而建立起「自我意識」;換句話說,恐龍竟然是因為「皮糙肉厚」,失去了成為智慧之王的機會!
【失效的神諭:摩爾定律對人工智慧的預言】
按照摩爾定律,電腦將在2023年超越人腦;到了2045年,性能將成為初始的1026倍,超過全人類腦力的總和。
可是,早在2000年,新技術如應變矽、三閘極電晶體等,受熱量、反應速度等因素限制,處理器的速度已經無法顯著提高……
人工智慧的瓶頸,是否在警告人類已太接近神的領域?
【人類的敵人不是AI,而是沒有感情的機器人】
無論是哪種方式,我們必須認識到:AI即使沒有意識,也可能聰明到足以對人類構成真正的威脅,已有無數例子可以證明。例如,病毒完全沒有意識,也沒有智慧,甚至不完全算是生命,卻能輕而易舉削減人口……
連病毒都如此,無感情的人工智慧一旦覺醒,是否就是末日來臨之日?
【我們對人類智慧的理解,將決定明天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本書並非艱澀難懂的科技書,而如風起於青萍之末,浪起於微瀾之間,帶讀者探索、思考AI的本質,淺白中涵蘊深刻,理性中不失感性,適合對人工智慧有好奇心、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感興趣的讀者,也適合從事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藝術研究的專業人員!
在了解機器之前,先捫心自問:你真的了解自己嗎?
如果你還只是像蒼茫中的一片蜉蝣,不妨翻開本書。
書中文字就像靜謐中一束明亮的光,引領你穿透新時代的科技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