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了語言,就換了腦袋──從荷馬史詩到達爾文,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思想、行為與認知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蓋伊.多徹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貓頭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03月01日
ISBN:9789862624562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語言是種本能嗎?

文法規則早已寫在我們的DNA裡了嗎?

語言是否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呢?

 

 

常有人說,一個國家的語言,反映了該國的文化、心靈和思維模式。比如:

*古希臘人覺得羊是紫色,蜂蜜是綠色,是否他們無法分辨顏色?

*澳洲某部落不說前後左右,只講東西南北,是否他們缺乏方向感?

*德語的秩序感讓德國人的思想如此井然有序?

*聲調優美曼妙的法語,是讓法國人如此浪漫的原因?

*只要比較葡萄牙溫潤的聲音與西班牙語的艱澀音調,就能理解這兩個民族的性格差異?

 

那麼,換個語言,我們就會擁有不一樣的世界觀嗎?

 

◎ BBC山謬強森獎、英國皇家學會溫頓科學獎入圍作品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年度最佳讀物

◎ 已售出十四國版權, Amazon讀者四顆星推薦


✽舊版書名為《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本次改版:

1. 配合書中多種外文舉例,改橫式排法,全書重新編排校對

2. 書末注釋,逐一編號插入內文,方便讀者查找

3. 新增索引查詢

 

過去兩百年間,這個擾人卻又迷人的問題在學界中掀起大戰。語言的影響力曾攀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語言學家們一度認為語言就是我們思考的局限,歷經長久激烈的論戰,當今語言學的主流看法認為語言對我們的影響事實上是微乎其微。

 

著名語言學家多徹在這本書一反當今公認的看法,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絕對是「會!」,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例子看到,不同的語言不但會影響說話者所著重的資訊,也會間接影響到我們感知世界與記憶的方式:

 

1. 跟澳洲某一原住民溝通時,你可能需要隨身攜帶羅盤,因為他們所用的語言中不存在「前後左右」的相對位置,而只使用「東西南北」的絕對位置,因此他們可能會說:「請往東邊坐一點」、「舉起你北方的腳向你手的南方移動」,這樣的語言使得此族人自小便擁有超人般的方位辨識系統,如同擁有絕對音感一般,不論身處何時何地,他們永遠都知道北方在哪裡。

 

2. 在許多語言中(如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名詞會區分為陰性與陽性,同一個字,例如「橋」在西班牙語中為陽性,德語中則為陰性,因此西班牙人在形容橋的時候,常會說「沉穩的、有力量的」,而德國人則常用「優雅、美麗的」的形容詞。這種傾向不僅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語言使用者的偏好,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更可見一斑。

 

3. 在某些印地安語言中,「藍色」與「綠色」都是同一個字,而在俄語中,被我們認為同樣都屬於藍色調的「深藍」與「淺藍」是完全不同的字,而研究顯示,這些人的色彩視覺經驗可能真的與我們有些不同……

 

本書將會帶領你穿越時空,從古希臘的荷馬到十九世紀的達爾文,從蠻荒野人到白袍科學家,多徹在書中綜觀語言學兩世紀的發展歷程,以極其豐富的有趣實例,向我們展示不同語言的特殊性,深入探討許多有關語言、文化和大腦的勁爆問題,並藉此告訴我們:語言對我們的影響,也許比你想像中的要來得更多、更令人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