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政部部務會報紀錄(1945-1946)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源流成
2021年03月02日
ISBN:9789869975049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民政府的最高中央軍政機關──軍政部,已經踏上自身歷史的最後階段,但同時也處於影響力大增的時期。1946年5月,軍政部正式裁撤,所屬單位大部移編新制的國防部,軍政部長陳誠則接掌首任國防部參謀總長。


軍政部之所以在最活躍的時刻走向落幕,必須要從軍政部的機構職權、軍政部長陳誠的個人作用、以及國內外政治軍事情勢發展來看。自1945年1月迄1946年5月裁撤前夕,軍政部的歷次部務會報紀錄,就呈現了軍政部在陳誠主持下,如何面對當時千頭萬緒的軍事局面。


軍事史研究學者劉馥(F. F. Liu)形容,國民政府仿若是由「軍事政府」(military administration)和「文治政府」(civil administration)兩者合組而成,再以軍政部將兩者連接起來。而要理解這階段軍政部實際扮演的角色,則不能忽略部長陳誠所肩負的特殊任務。


抗日戰爭爆發前,陳誠受蔣介石倚重,出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陸軍整理處處長、軍政部次長等職位,深度參與國軍的「整軍」工作,只是還沒有成功,抗日戰爭就已經全面爆發。


1944年11月陳誠接任軍政部長以後,整軍工作再次展開。他提出的整軍綱要,獲得蔣介石批准施行,成為當時軍政部的主要任務。


除此之外,在抗日戰爭最後階段,國軍部隊的任務由準備反攻,遽易為部署受降,軍政部的角色也相當吃重。原訂的整軍工作,又須納入廣大的敵後游擊部隊、「偽軍」部隊,問題十分複雜。整軍政策的推動,就在各方爭議聲中,步履艱難地前進,期間還歷經了國府還都、中央軍事機構改組等重大事件。


讀者透過本書可以一窺陳誠部長任內,軍政部處置整軍、接收、復員、還都,以及各類裝備、軍需(主要為被服、銀錢方面)、兵工、軍醫、人事(主要為榮譽軍人管理、軍事學校畢業員生調查)等工作的決策過程。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先後整理出版的《抗戰勝利後軍事委員會聯合業務會議會報紀錄》、《軍政部部務會報紀錄(1945-1946)》,呈現了兩個機構在自身歷史最後階段的動態,也是中華民國政治、軍事發展的極關鍵時期。讀者利用這兩部史料,並參照其他資料,綜合考量其他國內外因素、以及兩機關結束以後所屬業務的發展情形,定能更深入地探析近代中國軍事、政治史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