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本書--書中的每個小地方都有存在的用意,了解書的架構,重新認識一本書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丹尼斯.唐肯,亞當.史密斯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ranslatorText') }}韓絜光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木馬
2021年06月30日
ISBN:9789863599692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從手抄本到電子書,從序到封底推薦語

因應印刷技術、讀者需求,做一本書需要哪些構件?

 

書中的每個小地方都有存在的用意,

解剖一本書,認識書的架構,開發閱讀新樂趣

 

◎書衣原本的作用竟然是包裝紙!

◎該不該先讀序?會不會爆雷?

◎要依照目錄上的順序看書嗎?

◎題辭、獻辭與書的內容有什麼關聯?

 

書是各種知識與感受的載體,除了主要的文本,組成一本書還有哪些構件?

它們被創建的時空背景是什麼?人們又是如何拼架起一本本實體書?

 

將一本書解剖開來會是什麼樣子?

在正文周圍,不論在頁面上點綴邊緣,或是在書首、書尾包夾正文,

還存在著十多種其他副文本:序、頁碼、書眉、獻詞、註腳、版權頁和勘誤表,

它們各有特色與生動的發展過程。

 

而書本封面雖然印著作者大名,但每一本書都是一連串合作的總和:

出版者、編輯者、印刷者、設計者,甚至律師、圖書館員,

眾人成就了一本又一本由傳統與創新的概念堆疊出來的讀物。

 

本書是一趟書籍史的豐富之旅。

將書拆解,利用二十二個章節,述說每個書本構件的故事:

從標題扉頁到封裡頁;從書衣到索引,以及中間幾乎所有環節;

涵蓋的歷史範圍,從手抄本、印刷術發明、紙本書普及,討論到數位時代。

盼能提供新的視角,重新認識這些隱藏在書本中、我們視而不見的元素。

 

本書特色

 

翻開《如何做一本書》,你會看到許多珍貴的圖片,以及註解、參考資料。乍看之下會以為是一本嚴肅的學術書。其實不然。

 

細讀行文,會發現這本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企劃出版的書,是一本些微的學術味,加了英式幽默與慧黠的書。用意是告訴讀者,每一本你捧讀在書上的書,為什麼除了正文之外,還需要這麼多配件(書衣、序、引言、獻詞、目錄、版權頁等等)?是哪些因素促使這些配件出現?而所有這些配件對閱讀與理解一本書有哪些幫助?


為了說明組成一本書的「配件」史,本書集合印刷術、書籍裝幀、文化史、文學史領域的專家,也讓這本書與先前台灣書市曾經出版過的、談書的歷史的書大不相同。

 

其他書多半以年代作為區分,談書籍隨著印刷術的演進所產生的改變。本書既是書籍的配件史;也像是把一本書從裡到外解剖開來,看組成一本書需要哪些內容。

 

於是我們會讀到許多有趣的描述:

【關於序】序是自相矛盾的體裁,出現在主文本之前,但往往在文本完成後才寫成。

【關於書衣】書衣到底是什麼,是可丟棄的包裝紙?還是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關於目錄】你會從哪裡開始讀一本書?很可能你翻開這本書,略過引言,翻到目錄,挑了某一章開始讀。有可能是這一章,也可能是其他章。也許,就在來來回回之間,你看完了整本書,不是從頭讀到尾,但是按照你自己選擇的路徑。

 

閱讀本書,可以瞭解這些圍繞正文而生的配件對閱讀一本書有哪些幫助之外,還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出版產業鏈——內容提供者(作者、編輯)、製造商(印刷、裝幀設計)、通路(書商)——如何通力合作,將一本書詮釋到位,送到讀者手上。《如何做一本書》忠實呈現書是集體智慧的結合體,且還在進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