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荒岩到東方之珠:形塑香港的旅遊文化史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阮志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21年07月05日
ISBN:9789620448379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旅遊業是香港經濟四大支柱之一,香港的文化和社會變化,與本地旅遊業發展不可分割。開埠初期,西方人對香港的印象普遍惡劣,視為一個氣候不佳、自然資源匱乏、危機處處的荒島;一百年後,二戰結束,香港著力發展旅遊業,其殖民地背景吸引了很多對神秘東方有憧憬的外國遊客,漸漸得到購物天堂、美食天堂、東方之珠的美譽;來到現代,香港也開發人文旅遊的資源,郊外風光、文物古蹟不一而足,展示了香港旅遊業的多元化和與時並進。

 

本書是首部有關香港旅遊文化史的專書,旨在探討自開埠至九七回歸,香港作為旅行目的地的歷史發展、文化與經濟相關的行為。從殖民地早期至二戰,旅行的各種發展形式如長途、短途、本地遊、僑居和遷移等,加強了西方人和中國人之間的社會和文化交流。戰後,香港旅遊的進一步推廣及產業化,除了帶動經濟發展外,亦有助殖民地政府為香港樹立國際現代化的城市面貌,加強了香港人的本土化和身份認同。

 

香港人以文物、商業成就和東西方文化的並列,建構歷史及重拾「正面」記憶。業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旅遊活動,使城市的文化走向本土發展,進一步讓香港獲得國際認可,帶動了以中西文化並存的都會發展歷程。

 

目錄

推薦序一 郭少棠

推薦序二 張展鴻

前言

                        

第一章 東西方旅遊觀和文化特質

1.1、西方旅遊觀:從旅行到旅遊

1.2、中國旅行觀:遊山玩水的情趣

1.3、清末的文人墨客:旅遊的根源

1.4、滿清遺民:與中國內地聯繫的旅遊雛形

 

第二章 西人記述的香港之初

2.1、早期西方旅者的動機

2.2、殖民伊始的傳教士:中國內陸的「踏腳石」

2.3、西方人眼中的19世紀香港 

 

第三章 工業文明與旅行方式的革新

3.1、在港外國人的旅行方式

3.2、水陸交通的改進:輪船與鐵路旅行的興起

3.3、旅遊書籍及旅行指南的普及

 

第四章 大眾旅遊的形成

4.1、航空業對旅遊業的影響

4.2、戰前的旅遊運輸代理

4.3、戰後華商旅行社的業務

4.4、旅行社同業機構

 

第五章 從「蘇絲黃的世界」到「東方之珠」

5.1、帶動經濟:戰後港府的旅遊政策

5.2、「這是香港」:冷戰期間香港作為東方文化的門窗

5.2、「東方之珠」的象徵

5.4、「六七暴動」後的香港旅遊

 

第六章 酒店旅館的興起

6.1、戰前的酒店旅館經營

6.2、戰後酒店業的發展

6.3、戰後旅遊業狀況及酒店業組織

 

第七章 文化及生態旅遊的發展

7.1、香港植林及植物公園的源流

7.2、生態旅遊及郊野公園

7.3、文化旅遊與原居民文物徑

 

第八章 主題公園:旅遊設施的興替

8.1、戰前的遊樂場興衰

8.2、戰後的遊樂場

8.3、主題公園:海洋公園及旅遊區

 

第九章 人文旅遊與盛會之都

9.1、從「盛會之都」到「亞洲國際都會」:展望與限制

9.2、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

9.3、文物保育與可持續旅遊

 

結語

鳴謝

附錄1 曾在香港或以香港為研究對象的著名外籍社會、歷史及人類學家

附錄2 《搭船警告》(1918)

附錄3 由香港往外埠輪船(1932)

參考文獻要目

 

作者簡介

阮志,香港出生,祖籍廣東新會,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榮譽副研究員、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文化系客席講師。多年來對香港歷史、文物及民俗文化進行研究,包括新界宗族、邊境禁區村落、客家文化及20世紀香港天主教歷史,著有《禁區:夾縫中的沙頭角》、《越界:香港跨境村莊及文化遺產》、《入境問禁:香港邊境禁區史》及《中港邊界的百年變遷:從沙頭角蓮蔴坑村說起》,編著有香港天主教歷史研究專書及論文多篇。近年從天主教及基督新教傳教士訪港旅行的歷史為切入點,進行歷史梳理,集中研究旅遊作為香港文化歷史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