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這條路--大學崩壞危機下,教師的危機與轉職之路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戴伯芬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大家
2021年08月04日
ISBN:9789865562113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短期聘任、限期升等、應付系所評鑑、兼行政職、背招生名額……


「你在浪費你的生命。然後有時候你想教學,你也就是有心無力。」


錯誤的教改政策與商業化學術環境,正在扼殺教師的教學、研究與勞動權益,學術這條路,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當穩定的聘用制度轉向彈性化的勞動市場時,教師已經無法循原來的文憑路徑直接取得社會地位,中年教師如何看待大學治理與師道衰退?


本書是《高教崩壞》的續作,繼解析臺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脈絡與改革方向後,本作將視角從高教結構拉回到個人生命經驗,呈現大專院校離職教師在學院內的壓迫、如履薄冰,決定是否離開學院時的權衡、臨門一腳,以及在學院外再就業與創業時如何轉換他們的知識與實踐。透過轉職教師批判大學體制以及揭露學院壓迫經驗,本書探討轉職教師職涯轉變,及反思大學研究與教學任務,做為批判與反抗大學變遷的起點。


評鑑制度如何扭曲教育工作的本質,甚至成為校方壓迫教師的工具,讓教師淪為招生業務員?

在學校停招壓力下,校方祭出何種手段逼退教師?

留在學院的教師如何因應學院生態的改變?

出走的教師又如何再就業與創業?離職如何調適教師身份的轉換?教學與研究的意義又發生什麼樣改變?


本書獻給所有想要改變教育現況的知識份子,透過反思教學與研究的意義,找回對於學術工作的熱情,擴展學院外多重實踐的可能性。畢竟,游離是知識分子的宿命,擺脫體制束縛,思想才能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