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的人文風景

作者:梁偉詩
出版社:匯智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年09月01日
ISBN:9789887544227
$ 120.00
收藏

簡介

本書以林夕的人文情趣、人文風骨,作為談林夕詞作的重要切入點,並以三個創作階段──「第一個十年:林夕詩說」、「第二個十年:找一個天堂,少一個方向」和「第三個十年:阿媽係女人」──略窺林夕在寫詞道路上的成長發展及文辭的奧妙,重塑「林夕的人文風景」,把香港粵語流行歌曲的故事說下去。


作者簡介:

梁偉詩,文化評論人、劇場評論人,先後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曾發表500多篇評論文章,涵蓋香港流行文化、香港劇場、視覺藝術和新媒體項目等。2015年獲「香港駐紐約經濟貿易辦事處——亞洲文化協會獎助金」,赴紐約考察當地另類表演藝術空間。2019年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第二屆「藝術行政人員海外考察計劃」資助,前往柏林戲劇節、阿維農藝術節及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觀摩國際藝術節及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觀摩國際藝術節的理念及愛丁堡國際藝術節,觀摩國際藝術節的理念及營運。著作包括《火紅與劇藝:學聯戲劇節初探》(2011)、《後九七香港粵語流行歌詞研究》(與朱耀偉合著,2011)及《詞場——後九七香港流行歌詞論述》(2016)。
書評
(1)
寫書評
6032
(0)
評論 (0)
香港名作詞人林夕寫詞生涯的3個十年
林夕,生於1961年,本名梁偉文,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以填詞創作最為人熟悉。本書以三個階段討論「香港詞神」林夕粵語流行歌詞創作上的「三個十年」,略窺其成長發展及文辭的奧妙。林積塵概括歌詞創作的首十年(1986-1996年),都處於適應和求存的狀態,可以歸納為林夕填詞的成長期或摸索期閱讀這類香港詞人系列時,我都喜歡一邊網上找來書中提及的歌做背景音樂,才發現很多自己喜歡的經典金曲都是出自林夕的手。包括1991年羅大祐的經典金曲嘲諷香港主流對回歸恐懼,殖民地色彩濃厚的<皇后大道東>。九十年代,林夕更為《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天龍八部》等三套金庸武俠小說電視劇填寫主題曲,效果一點都不比黃霑的舊作遜色。張國榮1996年復出樂壇後,很多金曲都是林夕包辦,電影《白髮魔女傳》的主題曲《紅顏白髮》及《金枝玉葉》的首本名曲《追》也是林夕填詞。說起林夕,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他是位「佛家詞人」。他本尊是念珠不離身的。對於第二個10年的創作期,林夕希望筆下所有歌詞,都被視為哲理歌,無論任何題材最終都可指向哲理,從當過這和悅聽者的止痛藥。如果追溯林夕創作軌跡,林係相對港紙你的作品,不少也是發段於第一創作階段,傳承於第二個10年的。就像電光幻影格岸觀音天外飛線一念天堂觀世音富士山下我都太遲等這批歌曲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不管遣詞造句深淺,街市環繞人生無常、活在當下熱開展的。林夕擅長就着不同歌手的聽眾群特質,設定不同接你歌詞的寫法,盡量平易近人,力避詰屈聱牙、撲朔迷離。林夕包辦了哥哥張國榮復出後不少大熱歌曲,除<追>外,還有<左右手>、<夢到內河>、<紅>、<怪你過份美麗>等既華麗又頹廢的作品。這全是當時的主流歌手不會唱、也難以駕馭的歌曲風格。2000年<我>是「後張國榮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旋律出自哥哥之手,譜上林夕的歌詞後,含蓄地剖白哥哥同志傾向的壓軸歌曲———I am what I am 我是我 多麼特別的我多慶幸 大地有不只一種足印神造世人 種種色色都有他公允我很慶幸 站在我屋頂快樂做人拿著我心 告訴世界何謂勇敢*我是什麼 在十個當中只得一個葡萄園裡 響起水仙子的讚歌我是什麼 是萬世沙礫當中一顆石頭大這麼多 我也會喜歡這個我在眾多詞人與歌手組合中,「林夕—王菲」最引人入勝,除了自王菲以藝名王靖雯出道時期,林夕已為王菲首張唱片《王靖雯》填寫主打歌歌詞。假如要慧琳食的「第二個十年」下定義的話,歌詞哲理化、概念專輯和概念歌手,最終都指向「概念詞人」這件事。林夕筆下的「概念歌手」以「亦舒化」的楊千嬅、情傷後的「佛係」王菲最為突出。當然「後張國榮時代」的「飛揚、纏綿、妖媚、憂鬱、沉溺、喜悅、悲傷」的詞風,直攀人物建構的頂峰。林夕的「第二個十年」是林系歌詞創作的全盛時期。從質的層面來說,2008年林夕獲香港電台十大中文金曲頒發最高榮譽金針獎,罛望所歸。從「量」來說,林夕自1994年至2008年間,填寫的粵語歌詞作品高達2390首。自2009年起,林夕明顯減產由2009年的88首到2019年只創作了22首。整個「第三個十年」的創作時段,累計500首歌詞,具體作品貴精不貴多,走上精品路線。於林夕寫詞的「第三個十年」(2008-2018),同時是香港社會劇烈變動的時代。林夕認為已然掌握感染人的方法,扭盡六壬寫詞不免最終都是勸善、叫人放下。在流行歌詞作品中,林夕冷眼看世情,不忘寫出香港追求真正民主自由的艱難探索,與外在力量角力的微妙關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