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與有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馬賽爾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心靈工坊文化
2021年11月02日
ISBN:9789863572190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在「是」的面向裡,存有在愛中實現,

唯有啟動「愛」,人才能跨越人我的藩籬


馬賽爾是與雅斯培並稱的當代存在主義思想家,其存在哲學建基於自身的經驗,而非純粹的抽象思辯。


《是與有》是馬賽爾的第二本《形上日記》,記錄他對「存在」的省思。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體驗到「存在」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不能被當成抽象的符碼。


在本書中,他舉出「是」(Being)與「有」(Having)兩種存在的面相。在「有」當中,我們把人對象化,當他是工具、計算他、不在意他自身的歷史、情感或本質,這是有主客之分的二元對立關係。


在「是」當中,我們卸下社會面具,以自己的本質與他人的本質自在相處,活在對他人、對上帝的存有參與中。


由此,馬賽爾鼓勵人重視「我是」,透過主觀經驗中與另一主體的愛的連結,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


馬賽爾認為,存有只在愛中實現。唯有啟動「愛」,人才能跨越人我藩籬,從主客二元關係轉變為主體與主體的一元關係,這就是「互為主體性」。人只在被視為不可客體化的主體時,才有自己的尊嚴。


無論心理治療、醫學、教育、政治或一般人的生活中,都應該回到「是」的狀態,如此我們的客觀世界才會有意義,才能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他終於有了自己的詞彙來表達他的見解:真正的存在是「臨在」,是「共融」,是「愛」。

筆者認為是他對存有的詮釋,改變了傳統哲學的視野。――陸達誠(本書譯者)


閱讀馬賽爾的意義,不在於獲得宰制思想的觀念或理論,而是喚起覺察終極真實臨現之光輝的感受力,得以返回作者原初書寫的初始源泉,喚起詩性創作的思維。――劉千美(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名譽教授)

{{ _getLangText('m_detailAuthorBookList_title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