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給日文中的漢字貼上異質性的標籤,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看法,但這樣的漢字觀背後隱藏的問題卻往往被忽視。 究其源頭,本居宣長《〈古事記〉傳》中將漢字視為借來之物的觀念,對後世日本的漢字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在本書中,子安宣邦進行了大量的梳理和知識考古學式的分析工作,回顧了明治時代以來日本思想史中「漢字問題」的來龍去脈,選取了本居宣長、山田孝雄、太宰春台、龜井孝、武內義雄、井上哲次郎、時枝誠記等日本學者的相關論述,重現了漢字在日本是如何被打上外來標籤的文化史過程。
作者試圖由此闡述這樣一個批判性的觀點:對於日本人來說,漢字既不是排他的、產生自我之異端性的他者,也不是接受者自身語言認識必須承受的、作為外傷之異質性的他者。 漢字和漢語,其實是日文、日語得以成立和發展的"不可迴避的他者",是使日語可以不斷向外部拓展的一個語言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