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犯病了,會自動自覺去服藥。
可惜這世上無藥不苦,當藥本身的苦加上疾病為人帶來的痛苦,病人的苦自然就是苦上加苦。
為了欺騙舌頭的敏銳味覺,藥廠為藥餅包裏以薄薄的糖衣。當父母要求生病的孩子吃藥時,會一匙藥水,一匙糖水,因為甜味能蓋過苦味,孩子吃藥的痛苦過程,始可得到絲絲安慰。
假如有種頑疾不能被根治,病者要長時期甚至於終身吃苦藥的話,他服藥的漫長歲月,便等同於苦甜交錯輪替。當苦味被甜味中和,他患病的一生,所嘗到的苦大可以被用來欺哄服藥的甜減半,中和至緩解。
可是舌頭和心靈具備截然不同的感知和認知功能,要病人藉著先嘗苦後嘗甜交替循環的方法去達致輕鬆服藥的目的,對於長期處於煩惱和抑鬱、犯著心病的人來說,並不奏效。
當人心的苦澀受甜蜜滋味作中和,苦味在犯心病的人的內心深處,等同於被甜味向下抑壓,而終構成苦一層,甜一層,再苦再甜,層層遞增、重重壓抑的鬱苦。
抑鬱不被抒解,遑論蜜餞如何甜美,苦從浮於心靈之表面而此刻猶如被重壓在箱底,抑鬱的苦當壓無可壓,最終欲蓋彌彰地重現心表之上。
人過去受過的創傷自然歷歷可見,內心苦不堪言難免隱隱作痛。
作者薛穎言繼《心哲精文》之後,再藉著全新散文集《抒抑》,為廣大讀者們抒解生活中無可避免的憂鬱。
書中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書寫活靈活現的生活記敘和發人省思的議論,冀引發讀者們的共鳴,並能從多角度去思考自身,探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