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

作者:黃可兒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24日
ISBN:9789620449017
促銷價$ 133.20
(原價$148.00)
收藏
搶購時間剩餘
優惠促銷
2025聯合出版集團出版物驚喜優惠-單本9折

簡介

香港是中西交通樞紐,自開埠以來即是前往歐美的中轉站,不少亞洲人都經此遠赴重洋。本書即收錄二十位在戰前曾經訪港的日本名人,除介紹其生平外,更歷述各人在港行狀。這些名人中不乏文壇泰斗、軍政要人、王公貴胄、宗教領袖等,透過他們的眼睛,讀者可以窺見舊時香港社會面貌,認識近代香港和日本的交流歷史。


目錄

序 005

前言——香港與日本:亞洲西化先驅兄弟? 007

第一章——最早來到香港的日本人 013

第二章——明治維新志士取經之地:英殖香港 017

第三章——明治時代(一八六八至一九一二)到訪香港的日本名人 022

01.陸奧宗光:為日本鋪設電䌫的取經之旅 024

02.大山巖:陸上雄獅拜會寶雲總督 032

03.東鄉平八郎:搭乘天城艦途經香江的海上皇者 042

04.高橋是清:被刺殺的日本首相與精通英語的香港人 052

05.黑田清輝:日本洋畫家筆下的維多利亞港 060

06.大谷光瑞:探索絲綢之路的日本僧侶 070

07.夏目漱石:一位鬱鬱寡歡青年的香江之旅 080

08.乃木希典:在維港展現軍事眼光的陸軍名將 088

09.島村抱月:在香港墳場前感嘆的日本劇作家 096

10.北里柴三郎:撲滅香港鼠疫的大恩人 106

11.澀澤榮一:視香港為名不虛傳的經貿港口 112

12.與謝野晶子:不同時空望着同一月亮 122

第四章——大正時代(一九一二至一九二六)到訪香港的日本名人 132

01.河東碧梧桐:親自到訪灣仔煙花之地 134

02.裕仁:朝鮮義烈團香港暗殺事件 142

03.鈴木梅四郎:親歷海員大罷工的日本社會學家 150

04.草野心平:與印度詩人泰戈爾的香港對話 156

第五章——昭和時代(一九二六至一九四〇)到訪香港的日本名人 164

01.石川達三:芥川獎得主的香港遊記 166

02.高濱虛子:帶女兒遊覽香江的日本父親 174

03.橫光利一:為香港寫下不朽俳句的日本詩人 182

04.武者小路實篤:跟在港日人深入香港的日本文學家 188

第六章——戰前日本遊客的香港體驗 195

01.日本與香港早期海上航路 196

02.早期日本領事館與到訪香港的日本人 201

03.戰前的香港手信 204

04.戰前的香港酒店 207

05.戰前的香港旅遊景點 215

附錄 225

01.參考書目 226

02.戰前訪港日本名人表 229

03.後記 230


作者簡介

黃可兒,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曾旅居東京,遊歷日本四十七都道府縣,多次以旅遊作家身份受日本各地邀請採訪。透過粉絲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個人網站kiri-san.com向香港人介紹日本歷史文化及深度旅遊,同時在《Hong Kong LEI》刊物向居港日人介紹香港文化。2019年,因緣際會認識專研夏目漱石的恒松郁生教授,開始一系列明治、大正及昭和時代日本名人的香港遊歷研究。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及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


書評
(1)
寫書評
一讀
(3)
評論 (0)
從日本名人雙眼凝視香港舊日風貌
推薦
從日本名人雙眼凝視香港舊日風貌  香港人戲稱日本為「家鄉」,不論是大城市抑或鄉郊小鎮,都不難找到香港人的足印,對其或時髦或古雅的形象最感親切。事實上,作為中西交通樞紐,香港自開埠以來即是前往歐美的中轉站,不少日本人經此遠赴重洋,對他們而言,往往也是初次感受外國文化、制度、社會的窗口。究竟在日本人的眼中,香港是怎樣的形象?甚麼景點最受「同鄉」歡迎?  《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作者黃可兒熟諳東瀛文化,足跡遍布日本四十七都道府縣,此番改從縱向角度,介紹二十位曾於戰前訪港的日本名人,略述生平簡履外,更歷舉各人在港行狀。當中包括日後繼位成天皇的裕仁、海軍名將東鄉平八郎、資本主義之父澀澤榮一、文壇巨匠夏目漱石、才女詩人與謝野晶子等,時間橫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代,透過他們的眼睛,讀者可以窺見舊時香港社會面貌,認識近代香港和日本的交流歷史。  二十位名人的出身各異,來港理由亦不盡相同。有的身兼公務,如為香港撲滅鼠疫的北里柴三郎;有的另有目的地而取道香港前往,如訪英的東宮皇太子;有的以遊客身份,走訪香港各地名勝,除了山頂、動植物公園等熱門景點,就連監獄、鑄幣廠、煙花之地,甚至墳場,都能找到他們的蹤跡。文學家高濱虛子為香港的初春景色,題寫兩首俳句;洋畫家黑田清輝在港口駐足,繪畫名為「香港」的油畫,都為我們留下了感性上想像香江舊貌的可能。  訪港日本名人中,當然不乏不滿足於流連光景者,他們開始對殖民地的管治與發展,以及社會、民生、文化現狀有所思考。例如名作家河東碧梧桐,就將筆鋒伸向「娘子軍」此一禁忌話題,紀錄日本婦女越洋從娼的感受,對於她們的工作環境有尤其鮮明的描寫;以武功聞名的陸軍大將乃木希典,在遊覽動植物公園時,亦有關於教育問題的思考。而香港史上的大事件,諸如十八世紀末鼠疫爆發、1922年海員大罷工等,在本書中都有側面的記載。透過這些旁觀者的敘述,我們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香港,將有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 (此文章獲三聯授權轉載)文:鄒傳仁 筆者是香港資深讀書人、做書人和愛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