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中國思想與社會論衡──象徵、正統性與全球化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吳有能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文史哲出版社
2022年01月01日
ISBN:9789863145851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近現代中國思想與社會論衡》收錄有關明清到現代論文十篇,由於作者所撰的儒學思想相關文章已另外結集出版,所以選錄在這書的就多屬佛道二教了。

「象徵、正統性與全球化」是本書三個研究子題;在象徵方面,時人多注意「蓮花象徵」,但鮮少特別研究「蓮生象徵」。本書參考伊利亞德的現象學研究法,並以比較宗教史的進路,對比埃及棺板文書及佛道經典,解釋橫跨亞洲的「蓮生象徵」,屬於開創性的研究。此外,本書參考現象學,分析廟宇及法會儀式的神聖空間,彰顯中國的特色。

象徵也可表達與生產權力與正統性;在正統性研究方面,本書用四九年的政權鼎革,以及英殖時代香港政府的政策為歷史背景,探討秘密宗教的道堂如何在政治權力下求生;並善用宗教扶乩以及宗教象徵,處理其合法性與身分認同議題。文章並進而從系統(system)與生活世界(Lebenswelt)反省,點出生活世界殖民化,以及宗教在批判功能,以及公民社會的漸次失色。

此外,正統性表現為祖庭的認定,是以專章處理淨土祖庭議題;同時另章研究二戰前漢傳顯教如何看待日本東密歸華的事態,隨著民族情感及宗教正統性的要求,在二戰爆發前,中日佛教已經產生激烈的宗教爭戰。

在現代化的壓力下,傳統佛教必須回應現實社會,而不能只處理死後世界;本書處理印順法師與李炳南居士所反映的兩種淨土觀點,展示現代佛教自身的知識化發展,以及從避世到入世的人間佛教轉向。

台灣人間佛教可說成功完成側重避世到積極入世的「典範轉型」,本書借「框架理論」說明法鼓山的社會運動的特色;同時,也藉比較蕅益與聖嚴的融和精神,說明聖嚴佛學的中國化與全球化的色彩。為了進一步說明人間佛教的全球化,本書除專章解釋佛教理論與全球化思潮的接軌,更以宣化上人與聖嚴法師在美國宏傳《證道歌》實例,具體的說明人間佛教的全球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