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本深入研究糧食起源,糧食文化的誠意之作。 講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 全世界的重要作物大概有600種,其中至少一半都是起源於中國,本書糾正了許多人對糧食傳播與起源的誤區。
★ 本書內容深入淺出,言簡意賅。 是一本適合全民閱讀的植物類科普書籍。
★ 在當今社會下我們應當用世界史、全球史的眼光看一切問題。 本書縱觀全球歷史。 將人類的發展與植物的發展現結合。 向更多的人普及「糧食問題」 的重要性。
★ 本書配有風格清新的插畫,增加讀者閱讀的樂趣。
食物是人類獲取外界能量,在流動環境中塑造生理特徵的物質承載,也是刻畫心理特點的精神外延。 食物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是人類歷史中十分重要卻又不起眼的一部分,雖然看上去不如王侯將相的故事那樣璀璨奪目,但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整個世界歷史的進程。 包括這些作物的傳播史、技術史、文化史,輻射的政治、社會、經濟與生活面向,探索了作物與人的複雜互動關係,瞭解這些經歷,就是瞭解一部講述人類與自然的史詩。 同時,本書也糾正了許多陳陳相因的誤區。
本書還將回答:作物種質資源交流與發展,是基於什麼樣的背景與動因? 演進路線是什麼樣的? 外來作物的傳入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在技術、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層面是如何與本土融合發展的? 能為未來全球發展,消除饑餓、貧困,維護世界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哪些參考?
人之所以為人,唯物史觀上來看就是“吃出來”的,正如西方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飲食足以左右一個地區、國家乃至民族的性格和命運。 食物對於人之內外,具有不可替換的根基意義,一部人類文明史既統攝著作為環境、產業與民俗的食物史。 本書正式為形形色色的食物撰寫「傳記」,書寫它們的生命全史,在全球史層面,它們馴化成功數千年,輾轉萬里進入世界各地,豐富了我們的飲食圖譜,締造了舌尖上的百味。
食物史不僅是學術研究的重要命題,同時也是科學普及的話題。 “食色性也”,大家喜聞樂見的“吃吃喝喝”的話題,是與家國天下息息相關的命題,不僅關乎人民生計、口腹之欲,而且與醫療衛生、社會生活緊密勾連。 本書能讓大家在輕鬆、親切的氛圍里找到與先人的生活、情感共鳴,從而很好地打破時間構成的陌生隔膜。
從促使人類定居的小麥和水稻,到改變世界菜系的土豆和番茄,再到牽動全球貿易神經的大豆和茶葉,豐富多彩的作物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參與延續了人類的生命。 在本書中,作者身兼高校教師、植物學家、文化學者多重身份,考察多方資料,嚴謹而不失風趣地敘述了多種食物的發掘史,串聯起各個看似不相關的主題,為讀者展開一幅恢弘的食物史的畫卷。 農學與史學的並行不悖,、考古學與人類學的相得益彰,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以豐富的插圖,是本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