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無法翻譯——從文化心理學出發,探索情緒如何被創造,以及在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芭蒂亞‧梅斯基塔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臉譜出版
2023年06月01日
ISBN:9786263152274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所有人的情緒都是文化的產物」


皮克斯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裡,小女孩萊莉的頭腦裡住了五個情緒小人:樂樂、憂憂、驚驚、厭厭、怒怒;他們會彼此較勁,搶著控制小萊莉的行為。電影描繪情緒的方式,詳實展示了許多西方文化脈絡的人是如何理解情緒的──情緒在人之內、屬於心理的、而且是本質式的(特性永遠不會改變)。


如果這部電影是日本、土耳其、甚至是台灣導演拍的,頭腦裡這五個小人分別會對應到哪些情緒呢?

答案很可能是──根本沒有情緒小人存在。


這是因為在許多文化裡,

情緒有可能不存在於人的「內心」,而是在「人與人之間」。


傳統心理學把情緒視為人的內心活動,因此情緒研究也以個人為中心。然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在大多數的文化中,情緒經常從社交情境中展開,每一個「情緒事件」也都乘載著截然不同的意義與歷程。


藉由指出另一種看待情緒的方式,作者將帶領讀者看見──


●「羞恥」在台灣是知分寸、懂進退的美德,在美國卻代表個人社交意義上的失敗。

● 經常有興奮感受的美國人更加健康;經常從事平靜活動(如泡澡)的日本人則更長壽。

●「憤怒」讓男性談到更好的薪水,對女性的求職卻毫無幫助。

● 對許多文化而言,「」與「快樂」是不值得追求或不重要的情緒。


與他人情緒互動就像在舞池裡共舞,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與周遭的人很可能聽見的是不同的音樂,因而踩著不同的舞步。然而,只要我們能謙遜地放下自身文化對於情緒的假設,解開彼此的情緒,我們仍有能力理解另一種舞步。


跟隨本書,作者將帶領我們跨越文化的邊界,透過相關研究與民族誌,探索世界各地的情緒有何不同、為何不同,並尋找相互理解的可能── 

讓我們一起跳出情緒之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