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識文化 以經典識日常
衣食住行、浮世物戀,如何鉤沉詩意?
為甚麼要說一個好故事?說好故事有「程式」可隨嗎?
「傷春」何為?「悲秋」何為?理解作者的心理狀態如何影響我們評價藝術作品?
「閱讀理解」不僅是一份考卷的分類與名字,而是一種關乎溝通的智性運作──讀者/觀眾動用既有知識與經驗,有策略地了解、推論、驗證文本,並據此建構意義,試圖共情,進而吸收知識。從文學藝術到廣告文案、從流行曲到電玩遊戲、從大螢幕光影到日常對話,我們持續動用閱讀的技能,攻破讓學子叫苦連天、急需各種速成「攻略」的關卡。
從文學生徒到文學研究者,黃自鴻教授以自身識趣揭櫫鍳賞文學藝術。他喜歡《教父》也喜歡《多啦A夢》,讀杜甫也熱愛搖滾樂,學堂之外亦有閒追看最新韓劇與動漫,各類文學文化理論也從不落下,順手拈來的一篇篇散論文章,盡言文學賞析並非難於攀登的空中樓閣,而是實在地存在於生活、流轉於每次閱讀/觀影/對話的人之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