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代替了我亡兒的位置,
躺在他床上,陪著我到處走動。──《約翰王》
當巨大的悲傷降臨生活,我們該怎麼面對?
因瘟疫失去稚子的莎士比亞,奔向倫敦寫出偉大的劇作料理內心無以排遣的失落,
那麼被留在老家的莎翁妻子安海瑟威呢?
被哥哥守護著活下來的雙胞胎妹妹?
帶著徘徊不去哀傷的她們,該向誰訴說呢?
「被世人遺忘的孩子,終於有一部以自己為名的作品。」——瑪姬・歐法洛
女性小說獎・英國圖書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達爾基文學獎 獲獎作品
水石書店、英國卡蜜拉王后讀書俱樂部The Reading Room、紐約公共圖書館年度選書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SC黃金陣容盛大改編搬上舞臺
影視改編確定由奧斯卡最佳導演趙婷執導!
女性小說獎(The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獲獎評語
「非同凡響,展現出人類經驗的深刻內涵,緊扣著當代又歷久不衰。」
▎藝術家與他的妻子
一段相愛相守的時光,一場帶來劇變的瘟疫
1580年代,一對住在英格蘭中部的夫妻,生了三個小孩:大女兒蘇珊娜,兒子哈姆奈特、么女茱蒂絲是一對雙胞胎。
時間回溯至15年前,一名拉丁文教師面臨家道中落,為了償還家中債務,他一邊協助手套製作的生意,一邊從事家教,意外遇上令他著迷不已的女孩──艾格妮絲。附近居民都說她是森林女巫的女兒,手臂上總站著一隻紅隼,她具有豐富藥草知識,以及奇特的預言能力。家世迥異的兩人,最終奉子成婚,這段婚姻帶來的解脫與束縛,未必符合他們的期待。
「真正的愛,
要愛你原本的樣子,而不是你應該變成的模樣。」
1596年,一個夏日夜晚,這個家的小女兒茱蒂絲不幸染疫,高燒不退。哈姆奈特四處求助,卻沒有任何人回應他的呼救──母親正在一英里外照料花園裡的蜜蜂;當年的拉丁文家教,已成為新銳劇作家,遠在倫敦,全心投入事業。兩人從未預料,他們即將失去心愛的孩子……
4年後,頗負盛名的劇作家寫出史上最有影響力、最震撼人心、歷久不衰的劇作:《哈姆雷特》。
▎本書靈感來自莎士比亞早夭的獨子:哈姆奈特
莎士比亞的劇作為今日的各類敘事奠定了基礎,《哈姆雷特》尤是。
對於一位年輕的演員而言,它不只關於崛起和青春,同時也在抗爭著你無法控制的外在環境。
——提摩西・夏勒梅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最著名、最多人引用的劇作,是他有生之年最受歡迎的作品,也是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戲劇,自1879年以來雄踞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演出榜首,影響歌德、梅爾維爾、喬治・艾略特、狄更斯等眾多文豪。
莎士比亞創作《哈姆雷特》時,年僅三十六歲,雖然年輕,十年之間已在喜劇、歷史劇、悲劇類型創下不凡成就,很難想像他還能更上一層樓;《哈姆雷特》更僅是一連串創作狂熱的開端,隨後迎來《奧賽羅》、《李爾王》、《馬克白》、《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與《科利奧蘭納斯》等傑出劇作。
哈姆奈特之死,對莎翁心理造成的激盪,或許能解釋《哈姆雷特》一劇爆炸性的力量與思想的強度。
人們對這齣劇的創作歷程卻未有透澈的了解。時值英國伊莉莎白時代,人們對於拼字不慎嚴謹,「哈姆奈特」、「哈姆雷特」兩字可以交替使用。現實中,哈姆奈特於11歲過世,死亡紀錄登記在案,但是死因成謎。莎士比亞也沒有留下任何輓歌,直到其子死後4年推出《哈姆雷特》。
▎莎學權威葛林布萊Stephen Greenblatt:
「若要了解莎士比亞如何用想像力把自身的生活轉化為藝術,必須利用我們自己的想像力。」
「那是一張印刷海報,『悲劇』這個詞排在最上面,正中央最大的字母拼出她兒子的名字。」
本書作者瑪姬・歐法洛,16歲第一次在課堂得知莎翁之子,觸發好奇心。大學修讀英國文學,讀遍莎士比亞傳記與文獻,發現歷史對莎翁之子的記載非常稀少,她感到事有蹊蹺,那正是小說家發揮想像力的空間。30多年來,她屢次想提筆,卻遇上心理障礙──她的子女數量跟莎翁一樣一男兩女,「我無法想像比埋葬自己的孩子更深沉的恐懼。」她說:「愛,很大一部分來自對失去的恐懼。」
創作本書期間,描寫死亡的場景時,歐法洛甚至無法在家中書寫:
「這感覺太危險了,好像我在邀請某種可怕的詛咒降臨我們身上。所以我在一間破舊的苗圃小屋外面寫作,把筆記型電腦放在膝蓋上,以15分鐘的爆發時間進行工作,必須在花園裡走一段時間,才能往下寫。」派崔克.德威特《掏金殺手》、珍.瑞絲《夢迴藻海》,這兩本文學小說都激勵她寫出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