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久已成為人類寶貴的財富,全世界各國人民熟悉它們,演奏它們,熱愛它們。」─克里姆遼夫
貝多芬奏鳴曲在音樂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響是出眾的,許多首已被收入教學曲目中,成為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全套三十二首奏鳴曲概括了從十八世紀九十年代初至1822 年(最後一首奏鳴曲完成的日期)這一時期,它們深刻地、鮮明地、多方面地反映了貝多芬的創作道路。本書作者克里姆遼夫,是蘇聯時期的著名音樂理論家,以細膩感性的文筆,解說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作品。
頑強地探索,詩意般地主導思想,卻令人遺憾地忽視了對貝多芬邏輯、曲式的不同一般的力量、嚴謹,而當主要研究這些曲式時,又可能放過了偉大的、激勵人心的思想。本文並不給自己提出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創作去作一全面分析的任務,作者力求在保持盡可能簡練、易懂的前提下,著重對音樂的形象內容進行分析。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克里姆遼夫(Yuly Anatolyevich Kremlyov)
1908 年生於北高加索葉先圖基,1971 年卒於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1933 年畢業於列寧格勒音樂學院鋼琴專業,後師從B. V.阿薩菲耶夫(Asafyev),攻讀音樂學。二十世紀三十到五十年代,任職於列寧格勒戲劇音樂電影研究所,主持音樂部的研究工作。1963 年獲音樂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音樂美學和音樂史學。
在音樂史學方面的研究頗有成就,其《十九世紀俄羅斯音樂批評和音樂美學史》(3 卷)、《蕭邦的生活和創作》、《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等著作,在學術上具極重要之分量與成果。音樂美學方面的著作則有:《音樂美學問題》(1953)、《音樂美學概論》(1957)、《音樂的表現性和描繪性》(1962)、《音樂的認識功能》(1963)、《音樂在藝術中的地位》(1966)等。
克里姆遼夫為蘇聯時期著名的音樂理論家,對貝多芬的作品有著精闢的論析,且史料豐富。譯者丁逢辰曾於1960 年代留學蘇聯,並受業於作者。
丁逢辰
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專業教授。1957 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專業,後升入本科繼續深造。1960 年至1965 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委派赴蘇聯敖德薩(Odessa)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後回到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鋼琴科任教。在教學期間接受科室主任王羽教授推薦,翻譯本書。
葉綠娜
任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於奧地利薩爾茲堡莫札特音樂大學、德國漢諾威音樂學院及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求學。
1990 年獲頒國家文藝獎。2010 年《雙鋼琴30 禮讚》專輯獲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演奏獎及外交部睦誼獎章;2013 年《在野的紅薔薇:郭芝苑鋼琴獨奏曲集》獲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2015 年獲教育部頒發傑出藝術教育優良教師獎。
曾經翻譯許多國內外音樂著作,如《西洋音樂百科全書》中文國際版部分文章,及莫札特《提琴教學之根本探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