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流亡、漂泊,
同樣一片海洋,能承載多少記憶與憂傷?
海邊的家鄉、難民的異鄉
身處異地他鄉的流亡愁緒,是否能洗滌過往的糾葛與傷慟?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古納創作生涯重要代表作
——入圍布克獎,洛杉磯時報圖書獎——
《紐約時報》《衛報》《泰晤士報》《科克斯評論》《觀察家報》
多間國際媒體熱烈盛讚
我終生住在濱海小鎮,如今也是,只不過我前半生依傍的那片汪洋溫煦而碧綠,離此地遙遠。現在,我過的是異鄉客半死不活的日子……——《海邊》
來自坦尚尼亞的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納,於一九六〇年代移居英國求學,著有多部小說,作品聚焦身分認同、種族衝突及歷史書寫等,在二〇二一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古納的文筆優美,風格抒情,卻能在細微的個人命運書寫中關照後殖民議題,層次豐富動人。
《海邊》的故事開場從一位老難民薩雷寫起。他變造身分及名字來到英國,曾經擁有一間家具店,有一棟房子,曾經為人夫也為人父,擁有值得回憶的大半生。而今,他只是一個尋求庇護的難民,沉默是他唯一的保護色。拉提夫是一位傑出的年輕教授,獨自一人住在倫敦的公寓裡。當兩人在英國海濱小鎮相遇,各自承載著過去的故事被揭開——在家鄉曾經糾纏幾代的恩怨,關於愛與背叛、誘惑與占有——往事如潮湧來,將他們捲入回憶漩渦,他們如何和解、釋懷?
本書從當代的難民場景切入,透過兩位主角薩雷與拉提夫的記憶回溯,進而揭開人物背後浩瀚的國族史。離開遙遠的東非海岸,抵達異鄉英國,無論過去曾經歷何種人生,而今皆成在異地求生的異鄉人;故事章節透過兩位主角的敘述角度,不斷交錯,帶領著讀者一步一步進入他們的生命風景,再度展現古納刻劃難民幽微心境及殖民議題的敘事功力。
繼格局宏大的《來世》及優美且兼具哲思的《天堂》之後,《海邊》引領我們看見另一種身處文化夾縫間的難民愁緒。故事中的人物遠離糾葛幾代的恩仇,置身曾殖民故里的白人國度,以離散議題及後殖民現象為核心。古納以細致文筆闡述流亡者思鄉的複雜情感,絲絲入扣,亦讓本書成為數十年創作生涯中的代表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