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教青少年,
大人要有「暫時」被青少年討厭的勇氣。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 專欄作家 林維信諮商心理師
從青少年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精準切入的教養教育書。
22篇文章,皆有一步步靠近、貼近青少年的具體引導與做法。
青少年暴走/在網路上留言嗆人/
愛酸言酸語/只有3分鐘熱度/
追逐大人世界的物質欲望/談戀愛/
課業不佳……
‧大人:「你為什麼考這麼差?」「你是不是沒在念書?」
→青少年的心開始武裝與防衛,大人也聽不到青少年的真心話。
‧大人:「一直打電動,以後大學考不上怎麼辦?」
→大人愛製造「危機感」,但青少年反而電動打更兇,甚至不出房間吃飯。
‧大人:「我們來溝通溝通……」
→青少年覺得「講再多也沒用」,大人以溝通之名,行說服之實。
所有青少年令人氣惱的行為,背後都是渴望被肯定、想理解自己是誰,以及證明自己被愛與有價值,如同知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認為,青少年最大的任務,就是發展「自我認同」。
但因青少年的心敏感不安、迷惘焦慮,也極度在乎他人的眼光,所以表現在外的行為,容易讓大人解讀為難搞、挑釁、找碴。
青少年甩門、回話大聲就是在「挑釁」嗎?
一旦大人覺得是「挑釁」,或太快判定青少年是對我們不滿,內心可能就充滿憤怒與挫折感;而這些負面情緒,無法讓大人保持客觀,更無法察覺青少年潛藏在內心的真正需求。
看見青少年令人惱怒行為背後的「善意」
別被青少年的嘴硬刺激到,反而要嘗試看到背後可能的善意。當善意被大人看見,青少年會感受到大人是懂自己的、能看重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被要求、被評斷,青少年會更願意與大人合作。
大人要有暫時被青少年「討厭」的勇氣
為了守住界線,為了教青少年對的事情,我們要有暫時被青少年討厭的勇氣。但同時,我們要有修復關係的意願和行動。
修復關係不是去討好,而是在青少年還沒辦法一步到位改變時,能做出相對應的、有原則的讓步,讓他知道我們一直是在乎與接納他的。
任職於兒童及青少年輔導工作現場,從事中小學生心理諮商超過11年的林維信心理師,以「我想跟你一起面對你的難題」的方式與青少年相處。他的耐心、傾聽技巧與對話方式,讓青少年卸下防衛,並能將大人的愛收進自己心裡;這是一本非常適合所有父母及老師的教養教育書。
◎本書金句摘錄
‧青少年瞧不起大人,最大殺傷力的原因之一就是:青少年知道大人無法說出口的祕密。
‧不要被青少年的嘴硬刺激到,反而要嘗試去看到背後可能的善意。
‧親子間的信任多寡就是教養裡的資本。
‧要贏得青少年的尊敬,得要讓他明白你的界線在哪裡。
‧網路成癮或中輟問題,都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青少年無法從校園、家庭中獲得足夠的自信與關注,他們就會嘗試從別的地方找「出口」。
‧當你沒有花時間好好陪過他們,你就不該以為孩子會自動養成讀書習慣。
‧重點不在於一定要考好,而是大人如何在那個時期幫孩子面對挫折;協助孩子一同面對學習挫折,而不是幫孩子避免挫折。
‧越缺乏安全感、越渴望關注的孩子,越會嚮往親密關係中獲得補償。
‧青春期是孩子急於想證明自身獨特價值的年紀。
‧人人都喜歡被稱讚,特別是公開受到肯定,對某些青少年來說非常重要,這會讓他們記很久。
‧青少年會很敏感地收到你嘲諷的心態,而他們最討厭被嘲諷。
‧夫妻關係是大人自己的事情,孩子沒有義務要承擔大人之間的責任。
‧當我們開始尊重青少年是個獨立、可以懂事的個體後,他才能開始理解大人有哪些難處。
‧有的時候,我們以為對孩子說:「我對你不抱期待」,可以減少孩子的壓力。但其實這種寬容,卻讓孩子感受不到你站在他這邊。只有為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去努力,才是最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義。
‧「不要變壞」並沒有給出你的想像、沒有給出你希望孩子可以活出什麼美好的樣子,卻有可能隱隱傳遞出「你不要給我添麻煩」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