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上一堂有趣的「遊戲設計心理學」吧!
◎小精靈的緊張感在於無路可躲
◎七龍珠反派的威壓感來自客觀渲染
◎吃雞遊戲巧妙用空間製造出時間壓力
◎馬利歐的「世界1-1」是遊戲行業必學課程?
遊戲產業一直是推動科技進步的主要動力,也是許多人從小到大的娛樂休閒。
從幾十年前大型機台的小蜜蜂、小精靈,到現在聲光效果驚人的各種 3A 大作,遊戲主機從街機、電腦、家機、手機......,經歷多個世代的演變,遊戲本身可能進化得相當多元,但不變的是大家想從中獲得的快樂。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的遊戲玩起來會欲罷不能,有的卻玩沒兩下就想棄坑了呢?
撇除畫面因素(這甚至不是因素之一),其實遊戲在企劃階段,就是一門心理學,必須在每個設計環節都考慮玩家的感受,創造出良好的遊玩體驗。本書用了很多很多例子,來講解各種電玩遊戲哪裡做得好、哪裡設計不佳。
不論你是單純的電玩迷、還是遊戲開發者,甚至是與電玩產業不相關的企畫/行銷,都很需要研讀這本書,來增加自己對消費者的共感。
★跨世代解析數十個熱門電玩的設計奧秘,會紅不是沒有原因的~
★從空間、時間、金錢、道具、技能、任務、角色塑造拆解遊戲性
★所謂代入感/沉浸感是怎麼營造出來、又是怎麼被摧毀的?
★企劃者、開發者一定要知道!讓人上癮(或不想玩)的要素都在這裡
********************
本書想要回答一個問題:一款遊戲為什麼好玩?
簡單來說,就是遊戲機制與規則做得好。但是要解釋什麼是好的機制、什麼是好的規則,卻是一個很難的問題。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明確告訴玩家,寫在產品包裝盒和說明書上的就是規則,而那些需要玩家在遊戲內發掘的就是機制。
規則是清晰的、宏觀的,而機制是隱藏的、精密的。在《超級瑪利歐兄弟》裡,你救出公主就算獲勝,這是規則。而期間你要跑步、跳躍障礙、吃蘑菇以及躲避各種敵人,這些你需要經歷的都是機制。
對於大部分遊戲從業者來說,規則和機制的區分並不算明確。簡而言之,在遊戲一開始,開發者需要讓玩家理解的是遊戲規則,而遊戲機制需要玩家在遊玩過程裡一點一點地發掘。站在這個角度來說,遊戲一開始需要理解的規則越簡單越好,而遊戲機制需要在整個遊戲過程裡盡可能給玩家帶來更多的樂趣。
這就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圍繞遊戲機制的思考方式,這本書會舉出很多實例,來輔助大家進一步思考,非遊戲開發者可能也會有一種「喔~原來如此」的心得。
那麼,就開始準備進行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