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和陳寅恪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劉夢溪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崧燁
2024年03月20日
ISBN:9786263940666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許我忘年為氣類,風義生平師友間】

清末民初、東西交流、思想衝突、文人境遇

在動蕩不安的年代寄情懷於文字,在新舊更迭中的矛盾哀戚


▎王國維思想學行傳論

說來也是靜安先生為學的幸運,早年致力於西方哲學和美學的時候,有《教育世界》供他不斷發表新作,如今在三代經典和小學研究,以及古史、古器物研究階段,又有《學術叢編》和《藝術叢編》為他提供馳騁的園地。這一時期繁雜事務雖然多了一些,但精研學問無一日或停。他的著名的「二重證據法」,就是在《古史新證》中提出的。


▎王國維的諸種矛盾和最後歸宿

有人比較順利,社會往前走,他跟著往前走。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不願意立即改變自己的準則,想看一看新東西是不是真好,或者壓根兒就認為所謂的新東西其實並不好,也許並不是新東西,而是舊東西的新的裝扮。王國維顯然是那種「賢者拙者」。這一重矛盾在王國維身上非常突出,所以當溥儀被趕出宮以後,他非常痛苦,痛苦得當時就想自殺。


▎陳寅恪的「家國舊情」與「興亡遺恨」

陳寅恪先生的詩篇和他的學術著作一樣,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展讀之下有一股深淵磅礴之氣和沉鬱獨立的精神,充溢於字裡行間。《詩集》中最早一首寫於1910年,結束在1966年,時間跨度為半個多世紀,牽及百年中國眾多的時事、人物、事件、掌故,釋證起來,殆非易事。但《詩集》中有幾組再三吟詠、反覆出現、貫穿終始的題旨,這就是興亡之感、家國之思、身世之嘆和亂離之悲。


▎陳寅恪學術思想的精神義諦

陳寅恪的學術精神的旨歸,就是他一生之中一再表述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在《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中,最早提出這一思想。王國維1927年6月2日自沉於頤和園之昆明湖魚藻軒,是二十世紀學術思想史上的大事,百年以降,異說異是,不勝紛紜。豈知寅恪先生在觀堂逝後的第二年,就以為追尋「獨立自由之意志」而「殉之精義」,對此一課題給以正解。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了劉夢溪對王國維和陳寅恪的生平及著作的分析與探討。作者從留存下來的眾多信件與日記紀錄中,抽絲剝繭、層層縫製,為讀者重建在清末民初的動盪時代下,文人名士的日常往來和面對大時局的無奈與哀痛;詳細剖析了兩位文學史家在各自鑽研的領域中,花費畢生時間與精神創作出來的著作以及學術思想的建立。

{{ _getLangText('m_detailAuthorBookList_title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