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的文字觀察術——香港製造「民體字」
城市裏的漢字創作——民間造字109選
探究街邊的字型設計藝術,在錯體裏再錯體,重拾寫字的樂趣。
歐陽偉豪Ben Sir、阿信(書少少X同渡館老闆)、黃宇軒Sampson Wong 撰序推薦 中國美術學院特聘教授楊寯 撰寫引言
作者指出,如今人們大多看到的文字,數碼字或電腦字可能佔據了八九成。能打出來的字就是「對」的,打不出的就是「不對」的。一個字在電子產品打出來時,只有有限的展示方式。除了字體可選,其他幾乎都是限制於正規的特定寫法。
城市中的文字彷彿比虛擬世界的跳脫得多。舖頭門前的招牌,竹棚上、建築外牆的廣告,地產舖窗前的業務招徠,當中最變化多端的應該是街市價錢牌,或是大牌檔茶餐廳的手寫餐牌。或會有人說它只是錯字,或會有人說它只是隨意亂寫的潦草,或會有人說它只是舊有寫法之演變。老師從來沒有教過這樣寫字,但在人們手中反而衍生出有趣又有性格的字——我們稱這些字為「民體字」。
本書始於探索「民體字」作為「錯體字」的設計性,以及其對於城市和民間的意義。
本書以數碼化的手法,把日常見到的手寫或招牌的字,根據它們的寫法,模擬成一套電子字體。我們發現,把民體字數碼化或者會給予民體字一種正規的感覺,有一種可以被正式討論的可能之餘,同時在筆劃與寫法中保留其隨意感。這手法在筆者看來是對於探索民體字可觀性的重要延伸。基於數碼世代的發展,給民體字穿上新裝,並保留它的寫法,或者可以令民體字重新被看見,被討論。
作為一種溝通的媒介,民體字的設計可以有多大程度的變化呢?它又如何改變而表達更多呢?同一個字,被不同人在不同塲境時寫畫出來,所展現的又會是什麼呢?
雖然我們熱愛這些「民字」,但我們不是專修中文或文字的學者。沒有深入的漢字和語言知識,我們離開了「考古學」,而偏向以「考現學」的精神觀看「民字」。因此本書切入的角度並非正規學術的,同時亦非單純個人喜好而出發的城市記錄。它是冀以建築學的研究手段,以另一角度貼地地探討文字與城市,試圖討論兩者那反規又隨意的特質。用輕鬆愉快的偽認真mode去討論城中之字,趣談一下城中各處之民筆。
不論對錯,只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