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秀潔教授曾以十年之功,于中美各大圖書館的中國古籍部中爬羅剔抉,發掘出大量晚明和清代女性作者的存世之作,讓這些沉睡的文本重見天日,並加以翻譯和細讀闡釋。面對這些浮出地表的女性作者群體和豐富文學作品,本書回答了如何切入女性寫作研究的路徑問題,探索了幾種不同的研究方法。
將這些士人精英階層的女性的文本生產視為一種文化實踐形式,方秀潔考察了女作者們的自傳詩、行旅詩和論詩詩,對於一個男性主導的文學傳統中女性作者的參與史表達了諸多洞見。採用能動主體的概念作為理論聚焦,她考察了在於文本實踐和社會銘刻之交集的女性主體形式和女性主體地位的確立規則。她對於這些女性作者的生命與作品的講述揭示出即便在儒家正統的嚴苛性別限制中,女性群體仍有可能通過寫作建構能動主體。
書分四章,第一章選取身為士紳正室的女子甘立媃的詩集為考察對象,對自傳性衝動作為女性寫作的內驅力做出了分析;第二章以女詩人沈彩的詩集為考察對象,分析了身為文人妾侍的女性如何利用和化解邊緣位置為文學創作的自由空間;第三章以王鳳嫻、李因等人的行旅詩文寫作為例,分析探究其中性別化能動性的組成結構;第四章則通過對明清女詩人的詩選集和論詩詩的分析,得出結論:在中華帝國晚期,女性通過寫作和閱讀締結了文學和社會的共同體,超越了社會階層和時空的限制,自我表徵為自身生命史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