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粵劇簡史--社會文化變遷中的聲腔、劇目、藝人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uthorText') }}陳守仁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PublisherText')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24年07月01日
ISBN:9789620455186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Tips1Text') }}
{{ _getLangText('m_detailInformation_goodsActivityText') }}
{{ activityObj.name }}

{{_getLangText("m_detailIntroduction_goodsIntroductionText") }}

自粵劇形成以來,香港粵劇經歷了三個高峰。首先是在國民革命時期催生的戲曲改革和西化浪潮中,1930年代粵劇被打造成最時尚的娛樂方式,令大眾趨之若鶩。而後,唐滌生於1950年代把粵劇提升至藝術的努力,令粵劇和粵劇電影成為大眾追捧的演出藝術,二者並駕齊驅。第三個高峰則是2000年代至2018年,隨著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年青演員、樂手和編劇家湧現,優秀新劇目的誕生,演出市場呈現蓬勃生機,全港日均有六場粵劇、粵曲演出。粵劇亦與時並進,逐漸走向精緻化。

本書建基於作者多年的研究和實踐經驗,從聲腔、劇目和藝人三個脈絡,梳理粵劇發展源流,概述「廣府大戲」自1450至1750年代的萌芽和雛形階段,發展成1750至1850年代的「古代粵劇」、1850至1920年代的「近代粵劇」、1920至1950年代的「現代粵劇」以及1950年代至今的「當代粵劇」,試圖為香港粵劇的發展軌跡勾畫出一個輪廓,並從中窺見香港粵劇發展如何反映政治、社會和文化變遷。